-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1、与本课相关的已学知识掌握水平:学生学过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生(秦朝)巩固(汉朝)、完善(隋唐),北宋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发展时期,秦汉甚至隋唐时期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遗忘。
2、与本课相关已有的学习习惯:课前复习、作业、记忆背诵。
多媒体教学工具
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方法目标: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将 史料与课本知识相联系;通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北宋形势图》等,学会识图分析,树立时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问题,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
教学难点 | 认识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
问题讨论探究法、故事教学法
情景引入 |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掌声有请! (学生表演情景剧《黄袍加身》) 师:掌声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学们,如果要你给刚刚表演的情景剧取个名字,你会怎么取? (学生积极发言) 师:对,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故事。那么走过了尚武的隋唐,经历了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960年,在黄袍加身的事件中拉开历史大幕的赵宋王朝将会对治国方略做出怎样的调整呢?北宋的政治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 由学生表演的情景剧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学生给情景剧取名。 教师简单总结,承上启下,学生学习新知。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短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朝代的更替和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学习新课。 |
活动过程
| 一、北宋的建立 1. 北宋的建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是北宋的政治,首先一起来概括一下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多媒体课件逐个展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 2.北宋的统一 课件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 (后期)到《北宋形势图》的变化过程。 师: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采取什么样的统一方针?结果怎么样?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北宋形势图》,你发现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学生探讨后举手发言) 师总结:所以请同学们注意,北宋只是实现了局部统一,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一: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师:(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赵普所“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师:根据赵普的建议,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课件播放“杯酒释兵权”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观看的就是著名“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它反映了宋太祖在军事上所采取的什么措施?此外,他在军事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北宋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具体措施,学生合作探讨。教师适时引导。 2.政治上:削实权 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宋太祖也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削弱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员的行政权。谁能先说说他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相关内容,指名回答。 材料二: 一个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欧阳修《归田录》 师: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学生联系新知思考后,举手回答。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宋太祖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谁来说说? 学生举手发言。 材料三: 宋将官、职位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师:刚才我们总结了宋太祖在地方和中央所采取的措施,现在请大家结合材料说说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合作探讨,举手发言。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师:1、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北宋,你会发现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以下哪一个: A.士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2、为什么是士人普遍受到尊重?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师:北宋统治者为什么要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研读: 宋初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因家贫卖宝刀”;当时谚云:“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对比: 初唐诗人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诗人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一个尚武抑文的时代,伴随着宋王朝的建立,淡出了历史的背影,这也是岳飞悲剧的时代背景。 师: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请谈谈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 指导学生结合每条重文轻武的措施谈影响。 四、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课件展示材料,师生共同总结: 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
1.北宋建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经过: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都城:开封 2.北宋的统一 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 局面。 统一特点:1,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2,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3,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1)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权”指行政权;“钱”指财权;“兵”指兵权。 1、军事措施: (1)“杯酒释兵权”反映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影响:(1)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2)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1、政治措施: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地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1、受尊重阶层:士人 2、原因: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内容:文臣统兵,抑制武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科举。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 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
掌握北宋建立的基本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炼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材料联系结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从诗句和谚语中熟悉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总结归纳 |
讨论总结:北宋政治的影响。
宋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积贫积弱局面的产生,使得两宋政权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总处于下风,以致造成“靖康耻”和“崖山恨”,带来的是岳飞“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哀叹,是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是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绝望。或许,崖山海面那漂起的十万浮尸,是对赵宋王朝的最后安慰。 |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铲除了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总之,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通过学生熟悉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诗词加深对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影响的理解。 |
作业布置 | 1.阳光学业评价 2.熟悉欧阳修《卖油翁》;汪洙《神童诗》;阅读《水浒传》 |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