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翻转课堂教学

伍春花
江永县第三中学(高中部)
高中
语文
必修4
人教版
  • 212
  • 2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说明 

    (1)学生在学习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基本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辛弃疾作品中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这一特点。但是,学生鉴赏诗歌只凭主观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所以教学中对典故的解读是一个难点。

    (2)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还没有形成体系,所以教学过程注重学法指导,一定要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

    教学工具

    PPT,多媒体,微课视频

    由于本节课是运用微视频去引导学生知道诗歌用典的特点,并能结合用典实例初步运用通过典故的分析,理解辛弃疾词风的刚柔相济的不同风格,属于理论讲授型微课程。所以,视频选择多段合成的技术类型。首先,用office 10进行教学展示课件的制作,在PPT页面进行同步讲解的音频录制;其次,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录制PPT课件,再导入采集的春联朗诵音频;最后,交叉合成一个11分钟的微视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本词的大意,在诵读中揣摩词人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本词中作者抒情的载体——典故,借力典故意蕴的挖掘,深层次体味作者复杂的情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基本内容;建立史实与时事之间的联系,体会同一词人的不同词风

    (2)理解作者用这些典故的意义,对时局、时事的讽刺、隐喻等含义;并在这些含义的挖掘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

     (3) 引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认识诗人和诗人的作品,总结学习收获,得出个性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三“翻”两“段”十“环节”。

        三“翻”:将以“教师为中心”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将“课上传递知识,课后吸收内化”翻转为“课前传递知识,课上吸收内化”;将“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翻转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

        二“段”:课前一段;课上一段。

        十“环节”:课前环节:一次备课、发布任务、自主学习、反馈交流、获取学情、二次备课。课上环节:展示交流、合作释疑、检测提升、总结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是现在较前卫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到教育届的广泛关注和运用研究。本课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微课和网络资源,依据掌握学习理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本课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第二课时组织课上讨论交流。课上学习激趣导入、展示反馈、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点评提升,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问题设计有梯度,每个任务后有相应得分,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达成学习任务后,自评互评,老师点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三“翻”两“段”十“环节”。

    三“翻”:将以“教师为中心”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将“课上传递知识,课后吸收内化”翻转为“课前传递知识,课上吸收内化”;将“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翻转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二“段”:课前一段;课上一段。十“环节”:课前环节:一次备课、发布任务、自主学习、反馈交流、获取学情、二次备课。课上环节:展示交流、合作释疑、检测提升、总结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是现在较前卫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到教育届的广泛关注和运用研究。本课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微课和网络资源,依据掌握学习理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本课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第二课时组织课上讨论交流。课上学习激趣导入、展示反馈、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点评提升,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问题设计有梯度,每个任务后有相应得分,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达成学习任务后,自评互评,老师点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说明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以宋词为内容编写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与想象,领悟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2)教学中可依据时间线索逐层引导学生把握诗情,以学生赏析为主体,教师适当点评和点拨,学生置身诗情,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益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前面的课程讲了诗歌主旨,讲了知人论世,而要真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本词中作者的情感,就必须把握本词中所引用的典故,通过讲解,可以将两者融会贯通,从而为以后同学们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对象说明

    (1)学生在学习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基本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辛弃疾作品中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这一特点。但是,学生鉴赏诗歌只凭主观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所以教学中对典故的解读是一个难点。

    (2)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还没有形成体系,所以教学过程注重学法指导,一定要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

    3.教学环境说明

    本词的鉴赏,要注重典故的分析,就必须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诗歌需要反复朗读并背诵,而借助多媒体手段更有利于正音;再者,借助多媒体能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目的。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本词的大意,在诵读中揣摩词人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本词中作者抒情的载体——典故,借力典故意蕴的挖掘,深层次体味作者复杂的情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联想与想象,领悟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5.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基本内容;建立史实与时事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作者用这些典故的意义,对时局、时事的讽刺、隐喻等含义;并在这些含义的挖掘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

    6.教学方法分析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三)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 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 PPT 课件,制作课件 时尽量考虑色彩、内容,争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搜集 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比如:辛弃疾的个人经历,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等,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搜索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 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四)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 件内容录频,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 PPT 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者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 平常上课时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 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 15 分钟左右,过 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 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 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五)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以控 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对于 较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在视 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习题检测预 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1.教师在微课中先简单介绍了本课的基本情况、教材之间联系,诗人辛弃疾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结合课文学习难点、重点的几个问题。

      2.布置登陆班级QQ群,查看《走近英雄辛弃疾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课版的资源库。《走近英雄辛弃疾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资源库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查一查读一读辛弃疾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982/11994917.htm,《走近英雄辛弃疾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3077.htm7.htm)品一品议一议比一比、附录(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3.在QQ群上讨论班上哪位同学读书最有情感,推选出朗读达人。

      这样的预习,只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软硬件,在教师不断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评点下,其体现的新颖感、趣味性、捷迅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和语文课堂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效保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二、课前准备(第一课时)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有效翻转课堂中的第一把金钥匙,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困惑与建议”五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1.课前学习任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典故的分析,理解辛弃疾词风的刚柔相济的不同风格。

    2. 学生通过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及其他两首词,共同走近英雄辛弃疾。

    3. 分析词人的英雄形象和习近平的用典,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资源

    借典传情情传千古,词境拓宽刚柔兼济

    三、学习方法

     

    1.观看视频前:思考自己在诗歌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特别是用典方面。

    2.观看过程中:认真观察出示的诗句,思考辛词豪放与婉约不同的特点,并总结概括规律。

    总结并识记视频中归纳的赏古诗用典的方法。

    3.观看视频后:完成巩固练习,如有错误,再次观看学习。

    争取掌握规律,形成技能,能够举一反三。

    四、学习任务

    1. 填空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                         ”。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特点?你能否归纳出规律呢?

    3.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4.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用典这个手法,现在来现学现用一下

       习近平也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堪称用典大家。其用典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频率之高,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都非常突出。 在习近平讲话文章中,一些典故还被频繁引用,请同学们课后体会习近平的用典。

    1. 习近平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是将       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   ) 

    A  人民      B 信念      C 创新       D 法制 

    2. 典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       ) 

    A 《论语》   B 《孟子》    C 《庄子》   D 《老子》

    3. 哪个典故表明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 

    A 一勤天下无难事 B 计利当计天下利 C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D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4.我们说“中国梦”,正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上学就业到买车买房,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要求每个公民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

    思考:指出何处用典,查找用典的出处,体会其作用。

    5. 根据本词以及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00字。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课后拓展阅读:《青玉案 元夕》

    其他表达方式的学习,比如借代手法、对比手法等。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2.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思路:

    首先,运用目标管理,设置任务驱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其次,采用问题导学,方法辅助的形式,为课堂学习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创造条件;最后以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的方式串联起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协作学习,运用期待效应促进有效学习,使学习变得高效。

    (二)设计并录制微视频

    1.任务分析

    微视频(即微课)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是有效翻转课堂中的第二把金钥匙,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达成目标进行设计,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架。

    微视频学习的任务目标如下(见下表):

    通过观看微视频,达到: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写出典故的类型;理解典故的两个特点及其重要意义,能运用典故的知识,创作简单的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微视频,并懂得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

    表3.微视频学习的任务目标

    2.技术类型选择

    由于本节课是运用微视频去引导学生知道诗歌用典的特点,并能结合用典实例初步运用通过典故的分析,理解辛弃疾词风的刚柔相济的不同风格,属于理论讲授型微课程。所以,视频选择多段合成的技术类型。首先,用office 10进行教学展示课件的制作,在PPT页面进行同步讲解的音频录制;其次,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录制PPT课件,再导入采集的春联朗诵音频;最后,交叉合成一个11分钟的微视频。

    2.微视频逻辑线索

    本课微视频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简介作者,感受作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入手,引入用典之趣。

    第二部分:学习用典,掌握知识;研读《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所运用的典故,了解用典的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朗读诗歌,培养语感;重点分析书中的上片中所用的典故,对辛弃疾词风的刚柔相济的不同风格的特点进行学习。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强化趣味。再结合用典的内容,联系生活学习并完成“如何理解堪称用典大家的习近平精于用典”的习题,引起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环节进行预设,强化用典之趣。

    通过激趣——明理——晓法——导行的逻辑线索,与课前学习任务单紧密相关,把用典的特点知识运用直观形象及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三)组建协作型学习小组

    在翻转课堂下,学习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对知识进行翻炒和识记,而是要形成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分析处理的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个体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需要同伴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完成。在小组合作中,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分工合作、实践探索,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同时形成了团队的凝聚力,让学习变得高效!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学习单”组织本课学习,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让目标达成更高效。整堂课分四步走。

    第一步复习检测:复习检测用典的知识,朗读展示声律美。

    第二步进阶练习:联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谈典故

    第三步协作探究:重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清平乐》,学习婉约和豪放词的特点。

    第四步展示交流:评价体会习近平的用典之妙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检测,体验成功

    一、诗情词意入课来(课堂导入)

    著名作家梁实秋说: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如猛虎;另一是女性的,如蔷薇。事实上,每个人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及其他两首词,共同走近英雄辛弃疾。

    接着面向全员,对任务单和微视频的内容进行课始检测,以整体提问的方式检测用典的两大特点。

    二、知人论世话背景(介绍作者及背景)

    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

     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然后以问题来导向,让学生介绍宋词婉约和豪放两派的创作风格,和辛弃疾词的特点。(可采用星级奖励,在难度上逐渐加大,也激起生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的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整体把握,激趣释疑

    三、整体把握读文本

    1.(教师朗读写作背景后几句)这首词,有人评价为辛词第一,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思考: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此词的感情基调。

    2.听录音朗读。

    3.学生齐读。

    4.讨论明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悲壮、豪放、雄浑……

    四、细读文本学用典

    1.读一首诗歌,在了解诗歌感情基调之后,还要思考两个问题

    写什么怎样写。前一个是关于思想内容及所抒发感情的问题,后一个是关于艺术手法的问题。只要这两个问题搞懂了,一首诗歌就基本读懂了。针对这首词,我提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这种思想感情的?

    2.请一位同学朗读上阕,学习典故的运用。

    思考:上阕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明确:孙权、刘裕。

    问:作者对这两个人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赞美。

    问:请大家来找一找,分析分析,上阕中哪些语句表达出了作者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的,我们还是先来说孙权吧

    明确:作者称赞孙权是英雄,并特意用了倒装句来进行强调,不说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而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个字,表现了作者寻寻觅觅,但无论如何细心,也找不到孙权的风流功业了。赞美之中包含着对自己的伤感。

    问: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称赞刘裕的?(学生读相关语句)

    问:作者为什么要用寻常二字来形容巷陌

    明确:意在强调刘裕出身贫寒。和后来金戈铁马的功业进行对比。

    问:就是刘裕这样的平民百姓,到后来却气吞万里如虎,成就了一代霸业。作者在这里用了想当年三字,注解中说当年乃是刘裕北伐中原之时,请同学们联系辛弃疾的生平说说,想当年还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想当年既是对刘裕功业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壮年之时驰骋战场的美好回忆,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辛弃疾21岁时起兵抗金,大小数十战。23岁时,也就是写此词43年之前,辛弃疾率50骑兵冲入有万金兵的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千里奔驰,投奔南宋。他在另一首词中提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自己当年也是如此壮怀激烈。而现在呢?却是可怜白发生了。同学们,这想当年三字既是对刘裕英雄业绩的神往,也是对自己青年时战场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包含了自己对现实的伤感啊。想当年的言外之意就是叹今吾

    问:作者借对一代明君孙权、刘裕这两个的赞颂,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世乏明主,报国无门

    正如翻转课堂的创始人金陵老师所说:“‘问题导学’对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深层次的翻转,此时的学习也是高效的!”

    第三环节:协作探究,内化延伸。

    五、小组合作析典故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解释:北顾:回头北望(追兵),败北。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写的是什么?解释: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让高一的孩子学习自己解析典故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但通过问题引导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然后结合学生的现场生成,运用思维导图和展示学生课前学习的典故知识,给学生解读典故搭建脚手架,让现场解读成为了可能。

    六. 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特点)

    探讨一:在词盛行的宋代,人们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是那两派?(豪放派和

    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

    探讨二: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

    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

    师总结归纳)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小结: 辛弃疾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苏轼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手笔正是如此,辛弃疾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

    请一女生读《清平乐》,思考下列问题:

    醉里吴音相媚好,此处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何区别?

    说说词中所写的其他人的活动。

    作者在本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比较这首词与前两首词的词风。

    明确:此处的乃是陶醉之意,是温柔之醉。不知道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酒,说着柔媚的南方话打趣,大儿子在锄豆,二儿子在织鸡笼,小儿子则卧剥莲篷,作者也被这温馨的生活场景感染了,陶醉了,表达了他的欣喜、兴奋。从词风上来说,这首词则是婉约之作了。

    明确: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这个划分是就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不是绝对的,同一作家往往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之作。

    课后作业: 现学现用析典故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用典这个手法,现在来现学现用一下

    习近平也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堪称用典大家。其用典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频率之高,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都非常突出。 在习近平讲话文章中,一些典故还被频繁引用,请同学们课后体会习近平的用典。

    1.习近平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是将     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   

    A 人民    B信念     C创新      D法制

    2.典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3. 哪个典故表明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A一勤天下无难事 B计利当计天下利C功崇惟志,业广惟勤。D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4.我们说“中国梦”,正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上学就业到买车买房,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要求每个公民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

    思考:指出何处用典,查找用典的出处,体会其作用。


    小结: 辛弃疾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苏轼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手笔正是如此,辛弃疾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这个划分是就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不是绝对的,同一作家往往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之作。

        英国诗人萨松说: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原来人性兼有两面,实际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既有猛虎,又有蔷薇,所以大丈夫有时儿女情长,弱女子有时慷慨悲歌。有猛虎人才能在逆流中站稳脚跟,有蔷薇人世间才充满了温馨。只有猛虎而没有蔷薇,人会变得鲁莽;只有蔷薇而没有猛虎,人会显得懦弱。只有猛虎欣赏蔷薇,蔷薇尊重猛虎,一个人才是完整的,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课外了解英雄辛弃疾,并朗读他的一些词作。

    孙权刘裕---世乏明主

    刘义隆-----充分准备

    佛狸-------百姓麻木

    廉颇-------壮心不已


           

    教学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作为一位卓立于词人之林的豪放派词风的大家,辛弃疾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一生留下了620多首词作,其数量历代词人鲜有可比,其质量雄视古今,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辛弃疾的婉约词亦占据相当部分,而且这些清丽闲适之词,可以让辛弃疾前后所有的婉约派词作,相形见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愤。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借古言今,亦史亦论。因此,我结合时代背景,以此词的典故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用典特色,进而理解其词作的不同风格。这个微课,可以带给学生三样东西,其一,借典传情之巧;其二,不同风格之妙;其三,课堂翻转之神。

    教学特色:

    本节微课,运用翻转课堂这种较前卫教学方法,针对性强,有知识、有方法,有示范。本微课从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入手,挖掘词人除豪放与婉约的风格,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和课后探究习近平主席的最新用典是这个微课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我觉得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的,这“和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统一;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准确,艺术性是指教学时指导方法必须巧妙;三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的主导性的统一。如果能做到这一些,课堂教学就能成功。另外,下课铃响不是一节课的结束,而是学生对一个新问题探索的开始,所以在最后,我作了这样的设计:课外了解英雄辛弃疾,并朗读他的一些词作。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高考重重捆缚下的高中生能做到多少,我却是不能回答。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