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班学生60人,优生少,差生多,很多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不高。为此,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务必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注意设计好导语,力求一开始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准备好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能赏析诗歌。
4、感悟诗人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5、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赏析诗歌,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背默诗歌。
七步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使用课件教学法。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吗?(学生举手,点名回答)
2、生答: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
3、还有谁来说说?
4、老师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5、出示课题(课件出示),生齐读,然后问:“读了这个诗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问题预设:
(1)谁经过零丁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零丁洋是个什么地方?
(3)诗人在什么时候经过零丁洋的?
(4)诗人经过零丁洋时有什么感想?写了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问题,用课件出示,做为问题导学)
二、自学探究
过度语:好,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请继续认真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探究。
1、学生自学,教师巡查,提醒圈点勾画,注意点拨指导。
2、初步检查自学成效,主要检查读得是否正确。
(1)指名朗读,评议朗读(注意读对音,处理好重音和停顿,注意读出感情)。
过度语: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声情并茂的朗读。
(2)听朗读音频。
(3)齐读。
三、理解赏析
过度语:古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又结合课下的注释对诗歌有了一些的理解,是不是就算理解了这首诗呢?不,这还远不够,现在老师来指导你们理解和赏析这首诗。
(一)知人论世
激发语:同学们,要准确的理解一首诗的意思,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世”就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1、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文天祥?
老师用课件补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应据理力争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却兵败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宁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谁来说说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写的?
老师用课件补充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在经过零丁洋时写的。当时元军的统帅张宏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做为回答。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翻译理解
激发语:同学们,这首诗饱含爱国主义的激情,意境雄浑,气势豪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来理解体会。
翻译可以一联一联的进行,具体步骤可以这样:指名读译——师生纠错,指导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译一遍——答疑质疑。
(三)研读品析
过度语:同学们,通过翻译,字面意思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来深入体悟思想感情,品析写作手法。同学们,此诗很受人们称颂,传颂不衰,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步步探究。
1、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国家和个人的哪两件大事?表现了什么情感?
讨论明确:一是在他二 十一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表现了辛苦但又自豪的情感(读读体现出这种情感)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似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两句有何联系?
讨论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形象的写出了南宋的国势如同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作者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的浮萍时起时浮。
同学们,这两个比喻是不是很形象很贴切呢?
南宋的江山被元兵侵占,朝廷局势不稳,如被风吹散的柳絮,飘忽不定。这个比喻是不是很形象?柳絮飘飞的样子你们见过吗?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柳絮我们可能我们没注意过,但毛茸茸的东西被风吹散飘飞的样子我们都见过。柳絮飘飞的样子也是这样,你想去抓它,一阵风吹来,又飘走了。用“风飘絮”比喻南宋的局势飘荡不定,无法把空,确实形象贴切。
再来体会“雨打萍”这个比喻。
喻体是“浮萍”,本体是什么?(诗人自己坎坷漂泊的身世。)
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坎坷漂泊的身世,贴切不贴切?
“雨打萍”的样子你们见过吗?(时起时沉,一沉一浮)
为什么浮萍在雨水的打击下会一沉一浮呢?(无根)
同学们,文天祥在元兵的侵略下,失去了家园,甚至亲人朋友,到处漂泊不定,是不是如同无根的浮萍一样,在风吹下漂泊不定,在雨打下时沉时浮!
来体会一下这联的情感:有人侵占了你的家园,屠杀了你的同胞,让你到处漂泊,对侵略者你会油然升起——愤恨之情。
所以难怪诗人宁死不屈,有了这个做铺垫,尾联自然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的千古名句。
让我们大声的读出这种情感来!
再来看两句有何联系。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就动荡不安,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正是我们平常说的有国才有家啊。
这两句运用对偶,两相对比,突出了这种家国联系。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惶恐”“零丁”有什么含义?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有梯度的问题:
(1)“惶恐”“零丁”是不是一语双关?双关什么?一指什么,二指什么?
(2)那么,文天祥惶恐什么呢?(对抗元局势的忧恐不安)
(3)“零丁”是什么意思?诗人此时是不是孤苦无依?(只身被俘)
讨论后明确:“惶恐”“零丁”一语双关,一指地名,二指心绪。“惶恐”写出诗人对抗元局势的惶恐不安,“零丁”写出诗人只身被俘的孤苦无依。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讨论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并用反问句来写,加强了语气,极致的写出了诗人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之态。
(2)让我们大义凛然的吟诵出这千古名句吧!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气节,一直在感召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而献身,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预设答案:谭嗣同为变法甘愿砍头,邓世昌誓与敌舰同归于尽,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慷慨就义,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你还知道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铁骨的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五、课堂总结
老师用深情的话语总结:《过零丁洋》就是这样一首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诗篇。她气吞山河,苍凉悲壮,是作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首赞歌,难怪让人赞叹不已。
作者通过他千古传颂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固然宝贵,但是除了生命之外,人还有更重要的价值。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六、精彩展示
说说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联,为什么?
答题的句式是:我最喜欢的是 联,他的意思是: 。我认为这一联运用 ,写出了
,表达了 。
示例:我最喜欢的是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和“零丁洋”运用谐音双关写法,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具体描述了在抗元战争中艰苦难忘的经历,暗示了形式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七、巩固练习
(一)按要求默写
1、《过零丁洋》中以比喻暗示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句子是: 。
2、《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
(二)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怎样的气概?
(三)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