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张荣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初中
地理
八年级
下学期
湘教版
  • 731
  • 6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初二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能力较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会了 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具备了分析这些知识的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一节就简单多了。但由于本节课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影像、阅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做实验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分析抓住事物特征,理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工具

    导学案、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地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④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了解黄土高原的文化特点及风土人情。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3、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和视频:《黄土高坡》。

    请同学们思考MV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形单元,生答黄土高原。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读图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的西部,处于内陆地区。北临内蒙古高原,南临秦岭,西临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从纬度上看,处于中纬度、北温带。

    读图说一说黄土高原的范围(学生回答)

    明确: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²。黄土厚度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提问: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2、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太原气温和降水柱状图”

    提问:黄土高原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强调:黄土高原的温带季风气候具有一定的大陆性。

     

    3拓展延伸:黄土高原的形成

    播放视频资料:黄土高原的形成。

    展示图片: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提问:黄土高原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明确: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课堂活动1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一方面,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另一方面,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更容易受到侵蚀。

    2. 自然原因: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植被破坏严重,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

    议一议:黄土高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河流下游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加剧当地水土资源紧缺,土壤生产力下降,加剧旱灾。

    加大河流泥沙含量,导致下游淤积加重,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课堂活动2引导学生结合图文8-69、8-70、8-71,填表


    传统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

    食物结构



    民居



    交通方式



    通信方式



    三、区域发展 

    课堂活动3引导学生结合图文8--72、8-73

    黄土高原的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变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由于其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使得本区域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区域对环境整治与生态重建工作十分重视,针对水土流失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明确了只有进行生态建设,黄土高原才能可持续发展。


    1.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A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 下列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A.水土流失严重            B.现在是水稻的主要产区      

      C.传统粮食是青稞和杂粮    D.目前采矿业比较落后

    3. 黄土高原各种地貌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是( A  

      A.黄土塬              B.黄土坡

      C.黄土峁              D.黄土梁     

    4. 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是(  A  

       A.窑洞                  B.高脚屋

       C.四合院                      D.竹楼

     5.黄土高原的传统交通工具是( D  

     A.溜索                B.雪橇

     C.船舶                D.驴车    

     6.下列行为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是( C   

     ① 露天煤炭的开采 ②矿区道路的建设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开荒种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读黄土高原范围和位置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太行山两侧的地形区是:                    

    (2)秦岭南北的地形区是:                      。        

    (3)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区是:      ,简称是    

    (4)在图中标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

    (5)形成华北平原的主要动力是:           

    (6)“地上河”形成于黄河的        游。

    (7)黄土高原地区的河流有:                                                

    (8)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9)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