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好学生已有的长度体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而大计量单位具有不易表征、不易体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对比,推理,想象,使大计量单位易表征和易体验,在大计量单位的度量活动中形成量感。大计量单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说理”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推出新结论、获取新知识,借助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中,不断地通过估测,对比,说理,想象,推算等学习活动的结合,使学生获得感知,学得方法,提升思维。
进入课堂之前,大部分学生对各长度单位名称已有了解,尤其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学生都已知道;学生获取单位的渠道很多,如培训、家长告知等直接知道单位的名称和数值,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实例,通过电视或网络等渠道了解相关知识。教学时,应充分了解掌握好更具体真实的学情,好好利用学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情,如利用umu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收集学生的课前认知情况,每个孩子都可以以视频的形式聊一聊对千米的了解。并及时提交到平台,方便老师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调查的情况看,90%的同学都知道1千米=1000米,但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没有感知,20%的同学认为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就是1千米(实际上却是三四百米或几千米),大多数同学在路上,车上,导航时听到过公里或千米,知道用千米来表示较长的距离。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2、利用在学校环形跑道建立1千米的概念。
3、通过估测,比较,推理,想象等学习活动,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体验探索1千米有多长。
4、在度量活动中,丰富认知,利用推算过程中的数感,形成量感。
5、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千米的认识
(公里, 用km表示)
1千米 = 1000米
跑1圈,是250米,用1分30秒
跑2圈,是500米, 用3分
跑3圈,是750米,用4分30秒
跑4圈,是1000米, 用6分
一、前置性作业调查学情,引出1千米=1000米。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通过前置性作业,做了一个小调查,“你对千米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大家说了些什么?
播放前置作业视频:(问题:“你知道“千米”吗? 1千米有多长呢?生答:1千米有1000个1米那么长……)
由学生视频的内容引出:
(1)千米、公里, 用km表示。
(2)1千米=1000米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的学情调查,尊重学情,利用调查中孩子们自己的谈话视频,,引入新知的学习】
二、建立1千米的概念。
(借助学校跑道,计算跑步时间,感受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
1、初步估计,跑1千米要多久。
师: 1千米有1000个1米那么长,想象一下有多长?估计一下,如果请你跑1千米,大约会用多长时间?
生生::1时,20分,5分……
师:实际要用多少时间?看看体育老师们拍的一段跑步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先想象、猜测、估计,唤醒学生们最初的认知,暴露学生的伪认识,形成讨论基础】
2、推理计算, 跑1千米要多久。
播放操场跑一圈的视频:(字幕提示: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50米,三年级同学跑一圈大约用了1分30秒。)
讨论:刚刚他们跑了一千米了吗?(没有)跑了多长?怎么能知道他们跑1千米大约要多久呢?
得出: 跑1圈,是250米,用1分30秒
跑2圈,是500米, 用3分
跑3圈,是750米,用4分30秒
跑4圈,是1000米, 用6分
生:实际跑步,会越跑越慢,所以,跑4圈应该比6分要多,
师:是的,三年级的同学,大约跑1千米要用8到10分钟。
师:你们刚才估计的时间有:2分?1小时?…估得怎么样?
小结:看来,要估计准确,必须要先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绕我们学校跑道4圈,是1千米。
【设计意图:沿着学校跑道跑一圈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已有的体验,从已有经验出发,在圈数和时间两方面进行感知体验和讨论,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三、丰富1千米的表象
(在熟悉的路程体验中,猜想估测--比较分析—验证推理--丰富认知,进一步丰富1千米的长度体验。)
1、 估测1千米
讨论:估一估,从我们学校走到附近的金域蓝湾小区大门口,有没有1千米。
生1:估计不到1千米,大概几百米。
生2:没有1千米,感觉和跑道一圈的长度差不多。
生3:我认为没有1千米,因为走路都只要四五分钟。
……
小结: 把走这段路的感觉和走学校跑道的感觉做对比,或借助时间来对比,然后再进行判断和估计,都是可以的。
师(PPT):究竟没有没1千米呢? 老师借助手机导航,测量了一下。看图。
生:340米,要走5分钟。
推算:不到1千米,才340米,请估算,要走几个这么长,大约才是1千米?。
生1:340+340+340=1020(米),三个这么长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生2:三五十五,需要走15分钟。
师:其实,导航上标的5分钟一般是按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算的,小朋友们走路的大约需要15到20分钟。
2、估测几千米。
讨论:再估一估,从学校到万家丽广场会有1千米吗?
生1:有,可能还不止。这段路比学校跑道的长度长多了。
生2: 比在学校跑道上走几圈远多了,估计会有几千米吧。
生3:感觉比较远,15分钟应该走不到,我们平时是开车或者坐车去的。
……
师(PPT)有多远呢?一起看看地图。2.4公里,也就是2400米。这个距离,走路可能需要?
生:1000米15分,2000米30分,2400米,大约35分到40分钟。
3、身边的1千米。
师:在我们周围,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呢?
出示信息:
百度地图数据。
(从学校附近到好润家超市大约1200米 ……)
(从学校旁边的火炬村到马王堆医院大约1100米。)
……
师:这么多1千米,你熟悉哪一个,可以尝试记住哪一个。下课后有机会的话,走一走,感受一下走一千米的感觉。
【设计意图:在建立了1千米概念的基础上,唤醒生活经验,建立参照估测,丰富对1千米的表象感知,】
四、形成1千米的量感
(借助测量,推理分析,通过数感,建立量感。)
1、推算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步。
讨论:用自己的步子怎么测量1千米?
PPT:微信记步器:1000步。
师:这1000步可能走了1千米吗?
生1:不可能,1步要走1米,1000步才会有1千米。
生2:可能的,我一步就能走1米。
.。。。。。
师将尺子放到地上,学生上台进行尝试,得出:1000步基本上不可能走1千米。
PPT:我们教室外的走廊,大约是50米长,同学们分别走了九十多步,一百零几步,我们取个近似数吧,大约是100步。
思考:50米大约用了100步, 1000米需要几步呢?自己尝试推算一下。
请学生上台,展示推理过程。
50 米 100步
100米 200步
200米 400步
……
1000米 2000步
师:走1000米要2000步,看来老师走的1000步,大约是500米的样子。
2、借助公交车站,推算几千米。
PPT:公交站一般是500米一站,李明从家到学校,要坐6站路,你知道,李明家离学校有多远吗?同样,把你想的过程记录下来。
生:500+500+500+500+500+500=3000米
师小结:今天,我们借助了自己熟悉的跑道,借助了走路时间,借助了步数等等,进行了对比、估计,推理、计算,来认识了一千米。你们觉得有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测量方法的讨论,丰富对千米的认识,通过数感,形成量感。并且,达到借助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目标】
1、单位换算
8000米=( )千米 (怎么想的?8000里面有8个1000…)
4000厘米=( )米
700米+300米=( )千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连线)
1200千米 2千米 80千米
步行 火车 汽车
3、生活中的|千米
六、全课总结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