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课时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置换反应的基础上的继续。第二课时主要学习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以及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知识本体之间有明显的递进和上升。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学习和研究一类物质开始,如何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研究一类物质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类物质的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相关性质做好铺垫。
学生在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中做过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实验,对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置换反应等,能多角度得出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进而推测可能只有强的金属才能把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为科学探究的猜想提供了依据,接下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此时学生虽对做实验很感兴趣,但动手实验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层层引导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强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启发学生发觉意外实验现象并进行反思与评价。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操作技能、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从西汉时期湿法炼铜了解我国对化学科学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4、了解金属回收的方法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分析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掌握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用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由 强 至 弱
金属和氧气反应(看反应难易程度) 金属和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看反应剧烈程度) 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看能否反应) |
① Fe+CuSO4 = FeSO4 + Cu ( Fe>Cu )
② Cu+2AgNO3 = Cu(NO3)2 + 2Ag ( Cu>Ag )
③ 2Al+3CuSO4 = Al2 (SO4)3 +3 Cu ( Al>Cu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计思路 |
一、知识的引入 展示图片:在手机电路板中,线路连接触点有少量金,主板线路里有银,还有铁、铜、锡,有钴、锌、铬、铅、镍等金属。如何回收废旧手机中的金属,变废为宝?
二、知识的建立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发现了利用天然铜的的化合物进行湿法炼铜。在史书《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其中,曾青指的是可溶性铜的化合物,当时的人们采用的是铁与硫酸铜反应,将铜置换出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在化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① 该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② 谁把谁置换出来了? ③ 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谁强谁弱,你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的探究 探究1:如何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3、观看美丽科学团队用显微拍摄的视频白银。 这个视频是美丽科学团队采用显微摄影技术,将显微镜下的镜头放大到2-8倍,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调节播放速度为实际反应的10-100倍,从而拍摄出的我们肉眼无法捕捉到的特别美妙的实验现象,体现了科学技术和化学科学结合的魅力。
探究2:探究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知识的总结 1、总结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2、得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1865年,贝开托夫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3、引导学生总结金属与盐酸、稀硫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 教师点拨、补充。
4、【链接中考】 ⑴.( 2017.江西)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 《天工开物》 中,详细记述了金、铜、铁、 锌等金属的开采和 冶炼方法,记述的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金 B.铜 C.铁 D.锌 ⑵.有X、Y、Z三种金属,分别进入稀硫酸中,只有X金属溶解,将Z金属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Z的 表面有Y析出,则X 、 Y 、 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 >Y B. X > Y > Z C. Z > X >Y D. Y > Z >X 五、知识的应用 手机电路板中含有金、银、铜等金属。对废旧手机中金、银、铜分别进行提炼,步骤如下: 1、分拆、粉碎、灼烧:把手机电路板分拆、粉碎、灼烧,将部分金属转化为氧化物。 2、酸洗:用硝酸溶解灼烧后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残渣中的金。 3、回收,选择合适的金属,从滤液中提炼铜和银。 引导学生得出框图型工艺流程图 问题: 1、手机电路板分拆、粉碎、灼烧时,为什么金不会被氧化? 2、如何从硝酸铜、硝酸银溶液中回收金属铜和银? 3、写出流程图上①②③步骤中对应的方程式。 4、手机电路板分拆后为什么要粉碎? 5、谈谈废旧手机中回收金、银、铜的现实意义。 课后延伸:废旧手机中其余的金属怎样回收? | 学生好奇,想知道手机电路板中含有金属。意识到废旧手机随意丢弃不仅浪费金属资源,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学生聆听,写出“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 = Fe SO4 + Cu 思考铁比铜强的依据: 一是铁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而铜不能。 二是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铜不能。铜难与氧气反应,从而得出Fe>Cu。
1、学生预测铜和银的活动性,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取硝酸银溶液,插入铜丝。无论反应与否,我们都能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Cu+2AgNO3 = Cu(NO3)2 + 2Ag
观看视频。
1、学生分组讨论方案 可能的方案有: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将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 将铜丝和铝丝分别插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或稀硫酸中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与别人交流。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Al+3CuSO4 = Al2 (SO4)3 +3 Cu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用方法。 1、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根据金属与盐酸、硫酸酸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首先看能否与酸反应。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活动性比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活动性强。如果都能与酸反应,则在控制变量下,比较两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根据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能否反应来判断。如果能反应,说明放入的金属比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活动性强;如果不能反应,说明放入的金属比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活动性弱。
师生共同总结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 ①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盐酸、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②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反生置换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K 、Ca 、Na 除外)
学生在学案上作答
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1、手机电路板分拆、粉碎、灼烧时,为什么金不会被氧化? (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2、如何从硝酸铜、硝酸银溶液中回收金属铜和银? (先加适量的铜,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 再加适量的铁,把铜从硝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3、写方程式。 4、手机电路板分拆后为什么要粉碎?(粉碎的目的:增大金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5、谈谈废旧手机中回收金、银、铜的现实意义 (实现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还可以创业融资)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追溯到古代的湿法炼金。
从西汉时期湿法炼铜了解我国对化学科学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能否反应体现了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总结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规律是只有强的金属才能把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建立知识。
探究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能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从学生实验的角度观察,现象并不是所谓美丽,灰色的银树上布满黑色的物质,很难看到银白色的银单质,要知道学生是怀着能置换出银光闪闪的银单质来做这个实验的,结果却差异很大。因此,在得出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之后,播放一段美丽科学视频,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中,亲眼见证了银树的生长,一棵棵银树在铜丝上生根发芽,慢慢变成一片森林。画面大气磅礴,唯美震撼,让学生欣赏到了最高品质的教学资源,领悟了化学的神奇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探究2让学生结合本课的知识来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比较方法,得出金属活动顺序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基础 学以致用
对引入新课的完美呼应,还告诉学生,从古到今,化学知识一直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了解当今社会热点,体会手机电路板中金属回收的方法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感悟课堂上学习的一点一滴的内容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凸显化学知识强大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