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教案是根据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大纲要求,实践新课改理念,合理设计课堂。重在体现学科特色,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美好,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帮助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本节课分两个课时,一节国内,一节国外,前面几节课介绍了国内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本堂课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中国古代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内容时,可能会感到本课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些,会比较有兴趣。教材中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前面两幅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他们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而国外绘画主要了解绘画风格和创作思想的变化。
我校是洪江市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文化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在小学初中对美术的重视度不够,特别是初中,文化老师基本上把美术课都占有了,到高中也是当副科而上得少,对于美术学科存有歧视心理,学生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但学生对美术课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头脑中对于中国绘画的认识和了解能力都是非常浅的,所以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因而,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过大。关键不是急于使学生仅通过一节课获得多少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更好地激起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为今后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在这里,“寓教于乐”才是重要的,故本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出发,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活动。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人间生活
一、反应宫廷生活的绘画(人物头像)
二、反应官场生活的绘画(人物头像)
二、反应平民生活的绘画(人物头像)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乐曲渲染
(生)聆听(梦江南伴奏)……梦江南,雨茫茫,桥湾湾
(师)同学们,你们聆听了首梦江南的古筝曲,是否感受到了江南风景的优美,如此人间美景,我们古代艺术家于是将他们的画笔开始描绘人间生活
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旋律,营造一种能引发学生思绪的遐想,有如回归到遥远的年代.从而进入到本课做好铺垫.
导语: 什么时候艺术家开始描绘人间生活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古代艺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 原始人的(陶器),夏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雕塑)、(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雕塑)、(壁画);而到了隋唐宋时期,(人物画)取得了辉煌成就,而艺术家们画人物画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
那么画家们怎样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间生活呢?
我们从以下三张画来分析:
一)、反映宫廷生活的绘画
(一)以感悟式鉴赏方法评析唐代张萱的《捣练图》
(师):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宫廷画师,擅长画贵族妇女、儿童、贵公子,宋摹本,绢本设色,宽37厘米,长147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播放视频:《捣练图》讲解
1)、这幅作品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线、熨烫三个场面;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画头像)
3)、这幅作品的人物造型及其衣着的设色,勾线工细劲健,着色富丽匀净,特别是“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生)运用已掌握审美语言知识思考回答:
l 这幅画描绘了什么人在做什么? ----宫女在捣练、织线、熨烫
l 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衣着之华丽、开放,色彩之艳丽,体态之丰腴
二)、反映官员生活的绘画
(一)以形式鉴赏方法分析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听歌曲《虞美人》,引出作品
(师)1)作品介绍:《 韩熙载夜宴图》 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全卷分为五段,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客。(学生上台来写)
(生讨论)画面构图样式、主人翁在哪、动态与神情、色彩、用线进行交流
(师)2)你认为这幅画艺术特色是什么?
画面结构: 采用连环画的分段横构图方法,使用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活道具---屏风和床榻。它们一方面起到分隔画面,使每段独立成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各段连贯起来,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
人物形象的刻划:特别是韩熙载,分别出现在五个段落中,服饰、动作都不相同,但他的形貌和性格却都前后一致。他头戴高帽,身躯魁伟,长脸美髯,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对联不纵情声色,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苦闷。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讲解头部)
表现技法:
设色 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
用线 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
三、)反应平民生活的绘画
用诗一首来导入作品 (学生齐朗读) 播放《清明上河图》动态电子版并配《好汉歌》
大唐盛世使画家的目光由天上转向人间,描绘当时的宫廷生活,北宋城市的发展,又让画家将目光由贵族转向市井生活……
设计意图:授课到这里已接近一半,学生的注意力有所减弱,有必要适当再次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这里放《好汉歌》,学生会比较兴奋。。
(一)以社会学鉴赏方法解读风俗画神品《清明上河图》
1)作品简介:作者张择端,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全景式横构图法,以精致的工笔淡彩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2) 画面结构: 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汹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二、以比较式鉴赏方法填写下列两幅画异同(答案仅供参考)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 |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画种 | 中国画
| 年代:《韩》五代 《清》北宋
题材:《韩》官员生活 《清》平民生活
内容:《韩》人物为主 《清》市井风俗
色彩:《韩》工笔重彩 《清》工笔淡彩 |
材质 | 绢制
| |
构图 | 横构图
| |
透视 | 散点透视
|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
同时让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鉴赏了我国古代著名的人物画,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捕捉,体现了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我们应当感谢这些伟大的画家,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走进唐宋,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人间生活的素材很多很多,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
四、课后作业:
画一画:以“美丽的家乡”为场景,画一副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以体现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需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