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唱歌 凤阳花鼓

李双
南县立达中学(初中部)
初中
音乐
七年级
下学期
人教版
  • 581
  • 45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流传于安徽凤阳的一首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剥削阶级的压迫和连年水患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他们手持锣鼓,沿街卖唱。史书记载“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描写的正是接头卖艺者的场景。



    歌曲是单乐段结构,4/4拍、五声宫调式。由四个基本乐句和一个补充乐句加曲尾补衬构成。四个基本乐句的旋律采用“鱼咬尾”式的发展手法使乐句之间更加连贯、流畅自然。最后的衬段句幅以一小节为一个律动单位,显得跳跃、欢快,与前面乐句乐段的歌唱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艰苦的卖艺生涯,而模仿花鼓、小锣的衬词部分又流露出些许欢悦之情,曲调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教学工具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但更多表现在对流行歌曲的喜爱上。且学生处于变声期,乐理知识不足,民歌的欣赏与学习,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主动了解探究歌曲本身的艺术特点与相关的文化背景。《凤阳花鼓》作为一首安徽的地方民歌,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从凤阳花鼓乐器为切入点,介绍其起源、作用再到分析歌曲的艺术特征,师生合作共同表演歌曲的歌舞形式等多角度的学习与音乐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唱歌曲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与文化,对安徽民歌产生兴趣弘扬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歌曲结构的分析,掌握歌曲曲式特点。通过对旋律与衬词的学唱,掌握歌曲风格特点

    3. 知识与技能

      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能使用传统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歌曲的内涵,并有感情的背唱歌曲

     2.掌握歌曲结构与风格特点,学习切分音节奏,感受切分音重拍在后

    教学难点:

    1. 歌曲中衬词“得儿”舌颤音的正确演唱

    2. 能为歌曲加入锣和鼓打击乐器的伴奏

    教学方法

    凤阳花鼓

     —安徽民歌

    活泼、欢快

     单乐段

    切分音,衬词

    教学过程

    学生听歌曲《凤阳花鼓》进入教室。

    教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很特别的乐器,猜猜看,这是一件什么类型的乐器? 

    学生:打击类乐器—鼓

    教师: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敲击鼓面的是鼓棒还是鼓条?

    学生:小巧玲珑,鼓条

    师小结:外形小巧玲珑的鼓,表演时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跟连在一起的鼓条敲击鼓面,我们把这样的鼓叫做“双条鼓”,双条鼓起源于凤阳,因此它又称为“凤阳花鼓”。

     史书记载:明清两代,凤阳一带,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由于灾荒,百姓们被迫流离,沿街乞讨。他们身背小鼓,口唱小曲, 手持小锣挨家挨户边舞边唱。将花鼓这种歌舞形式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凤阳花鼓中传唱得最为广泛的一首歌曲《凤阳花鼓》。

    1. 初听歌曲,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

    师: 情绪: 活泼、欢快

       描绘了凤阳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2. 聆听歌曲,跟着音乐打拍子,想一想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               生:  ……

     :   4/4拍, 强弱规律:强、弱、次强 、弱

       4/4拍的歌曲通常每小节的第一个音都强拍,但是在这首歌曲中有几个小节因为使用了特殊的节奏型,强拍后移到了第二个音,我们把这种强拍后置的节奏型叫做切分音节奏型

    3节奏练习    

     1   X  X   X  X    X     X     X      X     -  

                                   

      2  X  X  X   X    X     XX    XX    X    -

           别   的       歌    儿     我也     不会    唱

      (3)  X   X   X   X     X     X      X     X    -

          单  会      唱    个    凤     阳     歌

    4. 教师带唱难点部分1

     


     

     

    5.再次聆听歌曲,小声哼唱说一说歌曲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问: 1.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词吗?        学生:……

    师:这种语气词在民歌中又被称为衬词。衬词是穿插在民歌歌词中以一些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

         2.你还知道有哪些歌曲用到了衬词吗?   生:……

     教师:山东民歌《包楞调》  藏族民歌《青藏高原》

         3. 衬词有什么作用?           生:……

     教师: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烘托气氛

    师小结:衬词“另当”是敲锣打鼓的声音,也是模仿花鼓、小锣的象声词,此处加入衬词,虽然没有实际的文字含义,但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因此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注意唱得轻巧,有弹性!

    6.教师带唱难点部分2

    第一遍读歌词 ,第二遍教师带唱 第三遍学生自己唱

    (再次提醒衬词部分要演唱得轻巧、有弹性)

    7歌曲分析

     提问:1.这首歌曲由那几个音构成?调式的主音是什么? 

     学生:1、2、3、5、6,主音为1

     教师:由1、 2、3、5、6这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叫做民族五声调式这五个音在中国古代分别被称为:

     

    因此《凤阳花鼓》这首歌曲的调式为民族五声宫调式;

     提问:2.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吗?(教师提示)

     学生:后一乐句第一个音的音是上一乐句的结束音

    教师:前乐句的尾音和后乐句的开始音相同,这样的旋律发展手法叫做“鱼咬尾”,它广泛的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当中;比如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8.小组创作。使用“鱼咬尾”的手法进行旋律创作。

    9.跟着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师:《凤阳花鼓》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同时也是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表演时通常为男女对唱,一人执锣、一人击鼓、边歌边舞。     接下来我们也加入伴奏乐器试试吧!

      拿出准备的教具小锣和鼓,分别请一男同学执锣、一女同学打鼓,其余同学男生以敲击桌面的方式代替锣,女生以拍手的方式代替鼓,根据图示在指定的位置加入

    师生合作 一男生敲锣 一女生击鼓 教师表演 男女同学对唱,合作完成凤阳花鼓民间歌舞形式


                                                 歌曲《凤阳花鼓》
                  调式

                  拍号

                 所属地区

                 音乐情绪

         以填表格的形式,请同学起立回答单独完成

     欣赏管弦乐合奏美声唱法版《凤阳花鼓》

     思考与讨论:请同学欣赏另外一个版本的《凤阳花鼓》,想一想它跟我们刚刚所学习版本在唱法、形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

         教师:它在传统的民族音乐当中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合奏,用美声唱法来表达给《凤阳花鼓》这首歌曲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与韵味。这也正说明《凤阳花鼓》现如今,不仅仅是一首歌曲,一个乐器或者是一种民间歌曲形式,它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登上了国际化的舞台。其实早在 2006年,凤阳花鼓首批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坐落在安徽省的凤阳花鼓楼也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鼓型建筑。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希望同学们都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习,将我们的中华璀璨文明发扬光大!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