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单元共二课时,本节课《单式折线统计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和关键。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并能在方格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前慎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讲概念离不开生活实际。面对这节统计概念课,我一直在思考:2020年是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全球施虐,疫情期间孩子们每天面对用折线统计图呈现的疫情变化数据;我国脱贫攻坚到了关键的一年,孩子们正常上课后经常面对父母下乡扶贫的情况。孩子们的眼睛近视率越来越高……我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设计这一堂课呢?
另外,本节课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经过反复思量把它确定为:第一,为什么要有折线统计图?第二,它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第三,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起什么作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懂得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时,我也认识到,以往的统计课,数据来源于教材,虽然也有要求孩子去收集数据,但一般是流于形式。而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搜集数据。基于此,我课前要求学生通过网上查找、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不同的途径搜集相关数据应用于整个教学,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国情教育。
1.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2. 根据需要,能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统计数据。
3. 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能够根据所给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绘制简单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4. 经历搜集并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在搜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渗透国情教育,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统计数据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统计数据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 上网搜集武汉2月2日到2月8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据。
2. 问卷调查双江小学学生近视情况。
3.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师:同学们,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中华大地,勇敢逆行的英雄们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国人民宅在家里,心系武汉,牵挂着疫情的发展。老师在抖音看到了这样一段小视频,请看.
(生观看抖音)
师:抖音记录了什么?
生:武汉疫情期间新冠肺炎病人的一些数据。
师:为了科学地抗击疫情,你认为这类数据除了做成抖音,还可以做成了什么?
生:可以做成统计表,也可以做成条形统计图。
(课件同时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这是老师根据你们在网上搜集到的数据制成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武汉市2月2日至2月8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统计表、武汉市2月2日至2月8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图表回答问题吗?
1.2月( )日新增新冠肺炎人数最多。
2.2月( )日新增新冠肺炎人数最少。
指名回答。
师:这些答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看条形统计图知道的。
师:请看统计图知道答案的同学举手示意。
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统计图呢?
预设生:统计图更直观。
师:能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这正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如果把条形统计图的下面适当地遮住一部分,你还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吗?(生:能)
师:为什么?
预设生:因为长方形条只遮住了下面,而回答问题只要看长方形条的上面的数据。
师:如果没有上面的数据呢?还能回答吗?(课件把数据隐去)
预设生:还是能回答原来的问题,因为这些数据只跟直条的最高点有关。
师:既然这样,那我们能不能把画直条该成只画出它的最高点呢?(师边说边把2月2日的直条变成点)
生:能。
师:(课件演示直条变成点)师旁白:表示2月3日、2月4日、其它几日数据的直条都变成点,……
师:这些单个的点还可以用线顺次连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幅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生齐读课题1遍,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引入,切合实际,同时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通过“直条→点→连点成线”的动态演示,自然形成折线统计图,既水到渠成,又为后面明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埋下伏笔。】
1.自主探究,体会点和线的作用
师:有人说折线统计图是一幅会说话的图。这幅统计图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示展开讨论:
指名读提示,教师强调举例说明。
讨论后,师: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预设生:点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如……(板书:点 数量的多少)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二个问题
预设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如左低右高表示数量增加,左高右低表示数量减少。如……(板书:线 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三个问题
预设生:线段倾斜程度不同能告诉我们数量增加多还是少,线段倾斜得厉害,说明数据增加得大,反之,数据增加得小,越陡增加越大,越平缓数据增加越小。如:……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点和线分别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此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体会并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明白看折线统计图是根据线段的倾斜方向来判断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分析走势,合理预测
师:刚才这些单个点或单条线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点和线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我们不妨用手势来感受一下,(全体同学起立,伸出自己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做)上升、上升、下降、下降、上升、下降……
师:你们感受到了吗?整体来说,是上升、下降、比较平缓还是波动较大?
生:是波动较大。
师:通过折线的高低起伏可以看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吗?
预设生:能。
师:通过折线的高低起伏可以看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特点和魅力。(板书:整体变化趋势)
师:根据变化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月9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的人数吗?
生:(答)
师:(课件揭晓数据答案)192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划”这个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数据是变化的,单个看杂乱无章,但有足够多的单个数据就能看出数据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 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的心情怎样?
生:伤心、沉重、着急……
师:医学专家们急大家之所急,想大家之所想,查原因,找对策,现在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国外疫情泛滥,截止到昨天(北京时间10月27日)6时30分左右,国外新冠肺炎病例数累计达4400多万,美国一天大约增加了7万。这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给力!我想对祖国妈妈说一声:“……”,也相对勇敢逆行的英雄们说一声:“……”。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国内外疫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对比异同,深化认识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分别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对比两幅统计图)
师:这两幅图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呢?请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出得多?
预设一:从组成要素方面说。
生:它们都有横轴和纵轴,并且横轴与纵轴上都用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生:它们都有统计图的名称。
预设二:从反映数的特点方面说。
生: 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生:条形统计图只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具有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讲练结合,突破难点
师: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你能判断什么情形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数据吗?(练习一)
师:下面每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数据一:李康10月2日体温记录表
数据二:李康等五位同学10月2日上午10时体温记录表
数据三:10月2日长沙等城市空气质量记录表
数据四:长沙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记录表
预设一:学生准确说出数据一和数据四更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二与数据三更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师:老师不太明白,为什么数据一和二都是统计体温,数据三和四都是统计空气质量,它们却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
预设二:学生说错了。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二组数据“折线统计图”,引导出正确答案。
最终让学生明白想反映多个物体同一时间段数据的多少适合用条形统计图;想反映一种事物某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情况更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同时明白根据数据关注的角度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一说具体的使用情况吗?
预设 生:股票走势、商品销售情况、身高变化、成绩变化、气温变化……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几幅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大家一起欣赏。(老师边播放学生边说出统计图)
练习二:
课件停留在第六张。
师:这幅图看上去有点复杂,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
生答。
师:老师来考考你。(课件一次出现4个问题)
(1)图中的红色虚线表示( )。
生:人的正常体温。
师补充:实际上人的体温在36至37.3℃都算正常,37℃是一个平均值。
(2)护士每隔( )小时给患者量一次体温。患者的体温最高是( )℃,最低( )℃。
师:为什么19日20时到0时也是4小时。
(3)患者的体温在( )日( )时,到( )日( )时下降最快,在( )日( )时至( )日( )时比较稳定。
师:你是怎么判断下降最快的?为什么从19日4时到20日0时起起伏伏几次都算平稳。
(4)从体温上看,患者的病情在( )(好转或恶化)。
【设计意图:1.延续疫情主题;2.培养孩子的读图能力;3.增长学生的一些课外知识。】
5.观看视频,学画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大家想画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生:想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小视频,请看。
学生观看小视频。
师在学生看完后问:大家听懂了吗?(同时打开PPT,出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练习题画面。)
师:这幅统计图已经写好了标题,画好了横轴、纵轴,我们只要干什么了?
生回答,教师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师:大家赶快行动吧
练习三:
涟源市双江小学学生近视情况统计表
年 级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近视人数 | 20 | 35 | 100 | 180 | 260 | 300 |
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师在学生完成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评讲,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师:老师也绘制了一幅,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判断我校学生近视情况的发展趋势吗?
师: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小视频学习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实际操作掌握画折线统计图的要点。】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希望同学们不仅会学,还要会用!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