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以张家界地貌为例探究流水侵蚀地貌

柴娟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高中部)
高中
地理
必修1
湘教版
  • 146
  • 2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这一知识点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作用,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着广泛的联系。

    本堂课以张家界地貌为例,重点分析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变化过程,并对因作用力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地貌特征进行比较。




    教学工具

    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知识面、推理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选取生活中、身边的地理现象或事物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式,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短片与景观图,获取信息,分析张家界地貌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从空间尺度认识区域。

    地理实践力:结合地貌景观图,掌握不同流水侵蚀、溶蚀地貌的判读方法,能在野外考察时,准确判断地貌类型。

    综合思维:结合某一区域的特征,综合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

    人地协调观:了解家乡,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利于形成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图文材料,结合知识分析张家界地貌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在流水侵蚀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内外力是共同作用和持续作用。



    教学方法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以张家界地貌为例探究流水侵蚀地貌

    一、思维导图

    二、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条件

        ①物质基础:母岩为石英砂岩;

       ②必要条件:垂直节理和裂隙发育;

       ③重要因素:处于向斜槽部,稳定;

    ④动力来源:构造运动、流水、重力作用。

    三、流水侵蚀、溶蚀地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导入

     

    1.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思维导图

    2.复习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侵蚀地貌

         

     

    回顾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展开课堂教学。

     

     

     

     

     

     

     

     

     

    活动一

     

     

     

     

     

     

     

     

     

     

     

     

     

     

      (导入新课)展示张家界地貌的整体景观(视频片段及图片资料)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观察张家界地貌景观特征,根据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探讨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注意学生得出结论的依据

    大家抓住了在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力,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张家界地貌的前世今生。        


    师:在张家界地貌的认定过程中,专家们也做了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进行论证。

    (播放专家考察张家界地貌视频。)

    通过观察、分析及了解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归纳出以下几点条件:

    ①物质基础:母岩为石英砂岩;②必要条件:垂直节理发育;③重要因素:处于向斜槽部,稳定;④动力来源:构造运动、流水、重力作用。

     

     

    借助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结合知识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激发其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也能提升他们人地协调观素养。

     

    活动二

     

    (承转):在流水侵蚀与溶蚀地貌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现在请大家结合资料与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特征差异。

    (课件展示图片,同时链接视频资料)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于通过观察特征分析原因的思维得到加强。

     

     

     

     

     

     

     

     

     

     

     

    活动三

     

    应用一: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群(丹霞地貌)。读下图回答。


                                    

    1.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A.砂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玄武岩

    2.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应用二:材料一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和斜坡地带,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峰丛洼地。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七百弄峰丛洼地与路南石林、桂林峰林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典型岩溶地貌(或称喀斯特地貌),七百弄是其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几乎无人知晓。七百弄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

    材料二   下图分别是七百弄地理位置图和峰丛洼地地貌景观图。




     

     

    推测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

     

    (课外完成)研究性学习

    请考察自己家乡因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并尝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备选地:天门山(张家界永定城区)、黄龙洞(张家界武陵源区)、龙王洞(张家界慈利县)、红岩岭(张家界慈利县甘堰乡)、九天洞(张家界桑植县)、槟榔谷(张家界永定区罗塔坪乡)等。

    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题与课堂练习,起到激活思维及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等作用;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学生需要通过野外考察、合作交流、不断求证等环节才能完成任务,能提升他们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方面的素养。

    课堂小结

     

    师:地表形态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本节课通过分析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了如何去分析某一地貌的形成,也更好的了解了家乡的风貌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