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二第1课时。在原有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为后续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学习奠定基础,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与原子,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质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时期。但是,对初中生而言,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十分困难,可能对同一个原子结构模型会有不同的构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哪些微粒构成,并了解各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3、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史料、图片、表格、动画中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原子构成的史实,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的结构与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推导并理解原子内部各微粒间的关系。
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具体的空间模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1、回顾原子的探究历史,初识原子结构。 | 展示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图片、汤姆森的枣糕模型图片。 引导学生观看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视频。 | 看、听、思、答 认真观看图片展示与视频讲解。 思考原子内部具体是怎样的结构才会让带正电的α粒子有如此各不同的运动轨迹呢?
| 通过回顾原子的探究历史,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内部还可以再分;体会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2、理解α粒子出现不同运动轨迹的原因。 | 演示无障碍通行,α粒子的运动轨迹; 演示有障碍阻行,α粒子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分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运动轨迹为何会有如此不同呢? | 独立思考、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
| 通过动画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微观α粒子运动模型,为后续具体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打下基础。 |
巧妙提问,推理知新 1、具体分析α粒子的运动轨迹,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师大致总结原子的内部结构。 | 1、为什么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 2、为什么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穿过金箔? 3、为什么还有带正电的α粒子运动轨迹发生偏转? 4、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 教师板书。 | 倾听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呈现、生生互评 | 组内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 在探讨中收获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知识有灵性的生长和被获取。 |
2、查看表格,知道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的关系; | 展示表格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各数据,发现规律。 请学生归纳总结、呈现。 教师板书。 | 仔细观察、思考,分析表格数据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 提高学生的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
3、观看《原子的构成》视频,形成简要的原子结构模型。 | 播放《原子的构成》,学生整理原子的结构。 | 认真观看视频,掌握原子的内部结构,形成简要的原子结构模型。 | 归纳整理,再次强化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
4、对于原子结构描述的知识PK赛。每题4秒,共6道题。 | 教师说明赛制,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其余学生作为评委。 | 积极参与,通过知识PK赛巩固知识,为同学加油。 | 以游戏的形式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动静结合。 同时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随时反馈。 |
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1、观察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动画,找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提要求: 认真观看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动画,找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认真观察,寻找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分享、交流的能力。 |
2、观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视频,归纳整理知识点。 | 讲明视频观看要求: 找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目的有重点。 | 每一活动,讲明要求,组织学生参与、思考、总结。 通过视频的形式再次巩固。 |
知识汇总,试绘图形 1、教师展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 巩固已学的原子结构的知识点。
| 通过前半节课学习,引导学生描述“钠原子”的原子结构。 |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绘制空间想象中的原子的结构图形。 希沃展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学生进行描述。 | 化抽象为直观,微观粒子宏观表示出来。 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2、引入原子结构示意图。 | 教师基于“钠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几个习题巩固练习,请一组的学生逐个回答。 | 学生听、思,掌握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时刻准备着,课堂思维不掉线。 | 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原子结构,化微观为宏观。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 习题练习,反馈学情,适时调整教学速度。 |
团队合作,查找规律 1、展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规律。 | 请同学们观察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那些规律呢? | 独立思考、总结,组内分享交流,代表总结呈现。
| 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从图片、表格中获取信息。
|
2、结合稀有气体的稳定性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八电子稳定结构”。 | 观察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又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 联系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具有稳定性,知道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间的关系。 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 结合已有知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
3、发散思维。从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初步引出离子是如何形成的?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 课堂升华,发散思维。由结构决定性质,思考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要变成稳定结构,如何变化? 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要变成稳定结构,又是如何变化呢? 进一步总结,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对应原子变成离子的一般规律。 | 学生总结、内化知识、表达分享。 知识纵向迁移,积极思考。由钠原子、氧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引出相应的钠离子、氧离子。 |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与总结。 进一步由个别到一类,知识系统化。 |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