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乐曲为湖南文艺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根据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施光南先生所作的一首同名歌曲改编的葫芦丝独奏,名为《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对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的场景民歌,也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葫芦丝独奏曲,幽暗笼罩着的竹林里,那轻柔委婉的葫芦丝声是小伙子对心中心爱的真情流露,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葫芦丝“轻”“飘”“柔”的特殊音色,在该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是葫芦丝独奏曲中的精品,在演奏中滑音技巧的频繁运用使乐曲更圆润更富有表现力使该曲给人以柔而有力的艺术魅力,音乐以三拍子的节奏和明快、跳跃、舒缓的旋律再次表现了该曲的魅力,使众多爱好者和演奏者为之而陶醉。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让学生可以从音乐的情绪和音色特点的感受特体验音乐风格。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初步养成了音乐欣赏的习惯。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i这个学期的音乐课上,会在黑板上写些学生特别喜欢的歌谱,让大家哼唱然后猜是什么歌曲,当公布答案时,孩子们都很激动,巴不得马上学会。有时我也会布置学生准备一首他们自己喜欢的曲谱歌词,当然最好是老师没听过的,然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演唱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歌谱的学习兴趣果然增添了不少。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来自教师的倾心培养。教师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中,关注了学生兴趣,并想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相信孩子们在教师的精心带领下,综合素质会有大大提升。
1、通过欣赏作品,能感受到乐曲幽静安静、抒情优美的情绪。
2、初步认识名族乐器葫芦丝,并了解其音色。
3、通过聆听,体会傣族音乐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1、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感受傣族音乐风格。
2、体会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并能哼唱其主旋律。
《月光下的凤尾竹》
3/4 X X X | X X X ||
3/4 X 0 0 | X X X ||
舒缓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乐器,你们认识它吗?它可以吹出优美的的音乐,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老师,现场给你们吹奏一小段,你们听一听演奏是哪个民族的乐曲呢?(傣族)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傣族
播放图片,老师对傣进行介绍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傣族,去进一步了解那里的民俗吧
师:说说你对傣族的了解。
师介绍傣族:傣族,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傣族人勤劳美丽、善良淳朴,他们信奉佛教,所以傣族男子从小就要去寺庙出家为僧。傣族有很多特色的美食,竹筒饭傣族特有的一种美食,你们吃过吗?据说非常的清香,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尝一尝;再看看这是什么?对,全是虫子,这也是傣族特有的一道美食,叫做虫菜,你们敢吃吗?据说吃起来非常鲜香,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傣族人很喜欢水,因此也被称为“水的民族”,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吗?泼水节他们傣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傣族,了解傣族人民的一些基本生活习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听听傣族的音乐。
(二)新课学习
傣族不仅山水怡人,傣族的音乐更是优美、动听,令人陶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师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
1、完整欣赏
(1)作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个乐器的音色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2)脑海里怎样的画面?
(完整欣赏)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跟随我们的音乐一起,走进那片美丽神秘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优美缠绵的异族风情。(出示问题)
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浸其中,下面,我们来回答(学生通过自己感受回答问题,老师补充。):葫芦丝,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族乐器。因外形向葫芦,且发出的声音又如丝绸般轻盈飘逸,因而得名“葫芦丝”。
2、作品介绍(揭示课题)
这首乐曲,是根据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施光南先生所作的一首同名歌曲改编的葫芦丝独奏,名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为四三拍,两个乐段,曲调优美清新流畅,富有浓郁的傣族风情。向我们展示了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吹奏着葫芦丝,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的画卷。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考力。在认识“葫芦丝”这个民族乐器中,感受葫芦丝轻盈飘逸的独特音色。)
3、欣赏第一主题。
这首作品有的两个主题
(1)听一听:播放第一主题音乐,并提出问题:第一主题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教师语言:第一主题的情绪比较悠扬、委婉令人陶醉。它的速度是中速。
(2)数一数,老师出示第一乐段乐谱,观察乐谱,第一主题有几个乐句?总结每个乐句之间的联系。
师小结: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是变化重复,也可以叫做同头换尾。
(3)唱一唱第一主题,
①跟着钢琴放慢速度唱谱子;感受倚音
②乐谱四三拍,强弱规律:强弱弱,用声势动作,来表现出强弱弱的规律。
③用声音也可以表现出强弱弱。一起唱出旋律的强弱弱的规律。
(4)伴奏:老师提前在桌子里放了一个小乐器,用乐器敲出黑板上的这一条节奏,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合作,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加能够体现出强弱弱的规律。
3/4 X X X |X X X ||
4、欣赏第二主题。
古老的竹林在月光的笼罩下显得寂静迷人,竹林里美丽的傣族姑娘和英俊的傣族小伙正情意绵绵的漫步湖边,互诉衷肠!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二段。
(1)教师播放第二乐段,并提问: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音区、节奏、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情绪更加热烈、激动,节奏更加舒展
(2)数一数,观察乐谱,第二主题有几个乐句,说一说它的旋律与第一主题有什么联系?有3个乐句,最后一句与第一主题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型和音区位置的改变能够使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在乐句的学习上,为了让学生对乐句有更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感受节奏的变化可以改变音乐的情绪,我在感受3/4拍的肢体语言上也做出相应的变化,由第一段一拍一个律动变成第二段的三拍一个律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乐段节奏的认识和感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一乐段。)
①用la模唱第二主题,
②注意第一、二乐句用连贯的声音演唱,第三乐句用连、跳结合的声音演唱
③为第二主题也准备了一条节奏,讨论用哪一个乐器伴奏比较合适。
尝试用手中的小乐器给第二主题进行伴奏。
3/4 X 0 0 |X 0 0 ||
5、欣赏舞蹈。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接下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杨丽萍老师带来的孔雀舞《雀之灵》,感受一下孔雀舞的魅力。
傣族舞的特点:三道弯特点、模仿孔雀的动作、腿保持半蹲状态。
学生学习孔雀舞的基本动作。
6、凤尾竹林音乐会
课堂上曼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缠绵的音乐画卷,仿佛弥漫在这美丽神秘的傣族竹林。
(三)拓展与延伸
1.聆听女生合唱版《月光下的凤尾竹》,不仅有葫芦丝演奏的形式,还有独唱和合唱的形式,一起来听一听合唱版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一下其他版本的魅力。
四、总结
优美的音乐总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云南歌美,乐舞、舞美,多少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傣族人民的文化,同时也保护好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最后,让我们用小孔雀的方式来相互再见吧!(摆造型)
(设计意图:课虽终,情未了。全班孩子在歌声与律动中告别课堂,留在他们心中的是永恒的旋律,是对傣族以及我国民族音乐更多的追求与热爱。)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