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欧琼莹
郴州市第一中学
高中
历史
必修(上)
人教部编版
  • 743
  • 26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课通过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讲述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演变的全过程,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的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国力强盛,疆域广阔,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是世界范围内的强国。认识隋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课程标准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工具

         

    (一)学习特点

    学习者为高中的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等故事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类的较为抽象的内容兴趣较为淡薄,因此老师需要借助一些新颖的讲课形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他们的史料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完全没有建立的状况,对于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的能力也较低。

    另外本课有些部分重复了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有些部分完全是高中生刚刚接触的全新知识,而中国政治史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些复杂难懂,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学习习惯

    高中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交往

    高中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的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学生们能够通过梳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初步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 时空观念:学生们能够运用时空观念,认识到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产生的不同作用。

    3、史料实证:学生们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运用所产生的作用。

    4、历史解释:学生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学会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特有制度作出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形成、发展,认识我国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进一步认识它们都因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而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模式及作用;赋税制度的演进过程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两税法的实行内容及作用


    教学方法

                  隋唐制度

    一、科举制:背景、创立发展、评价

    二、三省六部制:形成发展、评价

    三、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表现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绘隋唐什么景象呢?从而思考有什么因素能推动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民众富足呢?

    预设答案: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的开放程度。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了解隋唐繁荣背后的秘密。

    一、为国选才——科举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首先来看到科举制,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能够运转的好,必须要依靠庞大的官僚队伍。那么这些官员怎么选拔呢?隋唐时期形成了分科取士的科举制,那么在科举制实行之前,魏晋时期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什么叫做九品中正制呢?

    1、背景:九品中正制

    请同学们阅读【历史纵横】,结合材料回答。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预设答案:中正指的是中正官,中央派去地方进行人才评定的官员,九品是对人才的评定,共九个品级。最开始还能以"人才定优劣",只是到后期就主要是依靠家世了,那么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也就无法推行下去了。

    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①科举制度形成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②进一步完善发展

    科举制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给大家几个历史人物,来说一说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师生互动,教师总结)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思考:学生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皇帝

    形成与发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制从隋炀帝形成,一直到清朝1905年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样的一项选官制度到底有何伟大之处呢?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到了隋唐,它的进步之处在于什么呢?

    3、评价

    要求学生结合【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和材料进行思考?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其有老死于文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合作探究】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 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预设答案: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1)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增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结1】

    时期

    选官制度

    方式

    主要标准

    商周时期

    世卿世禄

    血缘关系

    战国至秦

    军功爵制

    二十军功制

    汉朝

    察举制

    地方举荐(乡里评议)

    品行、才能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评级授官

    门第(家世行状)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中央选拔

    文化成绩与能力

    教师总结: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二、为国用才——三省六部制(“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选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怎样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呢?接着我们在来看中央行政与决策机构的完善与发展,三省六部制。

    1、形成与发展

    ①三省制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城市化进程加快,学位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具体怎么操作的。

    通过这样的执行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部门各司其职,职责细化,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这一制度也为后朝所沿用。

    2、评价

      相权三分  皇权独尊

      职掌分明  提高效率

      重大变革  历朝沿袭。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央政务机构的发展与创新,到了隋唐,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小结2】

     

    时期

    秦代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务机构

    三公九卿

    中朝、外朝

    尚书台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教师总结: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为国聚财——赋税制度

    有那么多有才能的人一起管理国家当然是不错的,这里就有个问题了,怎样才能使得庞大的官僚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呢?

    生:钱

    师:钱从哪来?

    生:收税。

    师:对的,接着我们来看到第三部分,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赋税是一个国家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唐朝实行过两个赋税制度,唐初行租庸调制,后期采用两税法。唐初所实行的租庸调制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而来的。

    1、租调制:“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1)背景:继续推行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①: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②调: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③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正役。如不服役,可以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纳二十天的数额,叫“以庸代役”。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作用或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两税法

    (1)背景

    结合【史料阅读】,概括两税法的实行背景: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预设答案: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2)主要内容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小结3】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租庸调制

    人丁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授田农民

     一次

    两税法

    财产、田亩

     户税、田税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夏、秋两季

     

    (3)影响

    ①放松了人身控制②简化了税收名目③扩大了收税对象④更加关注民生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陈述

    主要制度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创新与发展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人才选拔更加公开与公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更加平衡高效

    赋税制度

    租调制、均田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财政税收更加稳定合理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陈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探究与拓展】

    学习拓展

    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唐律疏议》,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练习】

    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C )

    A. 官员特权被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

    2、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 C )

    A. 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3.问题探究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