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芣苢》之美,劳动之乐

李晓萍
常德市第三中学
高中
语文
必修 上册
人教部编版
  • 957
  • 12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诗经》全集三百余篇,虽篇篇皆为奇葩之作,却不是每篇都深入人心。其中《芣苢》特别受人喜爱,无论是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被安排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旨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就定位于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诗韵的感受,抓住个性化,具有层进性的动词,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诗经》的美,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


    教学工具

           学生在经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和第三单元古典诗词的学习(我们学校先上了第三单元)后,对于阅读诗歌有了一些粗浅认识,也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于解读《芣苢》这首诗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要强调预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的大胆想象。通过合理引导、氛围创设、环境营造等促进学生感情投入,使学生多读,多悟,让诵读鉴赏能力提高有纲可循、循序渐进,切实践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方法

                        音韵美

    芣苢          动态美     

                        留白美         

                        主旨美——劳动之乐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仇海平《关雎》,学生起立齐唱。这是来自《诗经》中的作品,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诗经》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有许多做官、做人、治国、成家的经验教训可以供后人参考。所以春秋时代《诗经》就被看作政治教科书。所以才会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那么,你们还记得诗经的六义吗?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和内容。赋比兴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其中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先民的歌声《芣苢》,去亲历一下古人劳动的情景感受其中深长的意蕴。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结合之前所学,回忆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

    明确:

    第一步,读懂题目,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艺术特色,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名朗读,正音,然后齐读。

           二、再读诗歌,读出大意。

           这首古老的歌谣究竟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呢?同桌之间借助注释讨论一下,想象一下《芣苢》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前后同学讨论,说说自己感受的画面)我仿佛看到.....我想到......   

           明确:

           白话译文:

           茂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茂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呀,提起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明确:它给我们描绘了采芣苢的情景。

           (带着对画面的想象听女生齐读。)

           三、三读诗歌,鉴赏感悟  

           刚才我们同学读出了《芣苢》的基本内容,其实,不仅在古代《诗经》是人们学习与生活的典范,在现代生活中,《诗经》的身影也未曾远离,比如,很多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会从《诗经》中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多媒体展示

           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因为《诗经》文字的优美,寓意的深远。可以说美是最核心的原因,那么,你觉得《芣苢》美吗?美在哪里呢?同学探讨一下。

          1.音韵美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形式上看是整齐的四言诗,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2)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如果全文改成“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文章就会显得紧张,缺乏一种音乐的循环往复之美了。(由男生试读,学生体会,再由全班齐读,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2.动态美

          那么,我们看看变动的几个动词,美在哪里?

           a.精细地写出了劳动过程;b.富有层次性

          (穿插提问:这六个动词的顺序可以交换吗?

           明确:(1)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后面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作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由少到多、由慢到快,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呈现了一个完整劳动过程。整个劳作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 而且这其中的“掇”,拾取,是比较精细的动作,而“捋”是比较粗放的动作,这可能是写了不同的人,不同性格的人在采摘芣苢时的动作,也可能是写一个人的动作,他从开始小心翼翼地选取,然后是熟练的成把去下,写出了他在劳作过程中的动作越来越麻利了。还有可能他采摘得越来越起劲,越摘越快乐,越摘越多了,所以动作的幅度越来越大。先是用衣襟提着来兜东西,方便及时将采摘的芣苢放进去,最后要回家了,就把衣襟掖进腰带,满载而归。

           (穿插小活动:试一下接龙背诗,加深对几个动词层次性的理解。)

            几个动词有层次地展现了采摘芣苢时的场景,那么,你觉得采芣苢的人心情如何呢?

           a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采采”,说明芣苢茂盛,面对茂盛的富有生机的植物,心情肯定会变好。

           b.采”是总体描写,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有着音乐美感,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动作越来越娴熟,收获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喜悦。

           (3)留白美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集体劳动欢快的心情。

         诗歌用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达到了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在动词的巧妙使用中传达出来。仿佛劳动号子一般,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

            探讨:你觉得采芣苢的是女子吗?

            妇女。“芣苢”即车前子,(展示车前草),车前草的茎上的子排列密集。有“多子”的寓意。而且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就使这些活动还带上了一种祈福的色彩。同时,这种工作本身的劳动量并不是很大,也是适合女性来完成的。其中的一些动作,比较细腻,也符合女性的特征,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

          同时他们的轻松愉悦,也由此映射出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正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象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

          (带着对美的感受,再次齐读诗歌。

         (4)主旨

           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想来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歌唱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那么,这一首诗歌的主题,我们就可以归纳为这是一首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在这其中,我们感受到了的劳动带来的欢乐,劳动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板书:主题美)

    四、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芣苢》之美,更能体会到蕴含其中的劳动之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希望我们也能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拥抱美,创造美。

    讨论:《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

    明确: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

    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写一个劳动场景,要求通过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