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土楼回响》是一首交响诗,以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由作曲家刘湲谱写,获得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部交响诗以弘扬客家文化为主旨,主要是对广东民歌中客家山歌这一内容的延伸。《客家之歌》为这部交响诗的第五乐章,全曲由两个音乐主题不断交替变化而成,a主题为合唱部分《不怕山高水又深》,运用了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的音乐素材,b主题的旋律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标》,由铜管乐器演奏,全曲的曲式结构为引子+a+b+a+b’+a’+尾声。本课要求学生不仅清晰全曲的结构,初步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要用客家方言演唱a主题,感受客家人民不畏艰险、勤劳热情的美好品质。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音乐课程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初级的音乐欣赏理论,虽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但心理仍未成熟。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我的课堂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尽量避免对乐曲进行单一的知识性讲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自行感受、完善“客家迁徙之路”的故事主线,并通过收集材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整理及相互讨论,初步了解相关的客家文化,并结合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认真聆听交响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赏析交响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客家山歌,感受音乐中所体现的团结、坚韧、奋发向上的客家人文精神。
重点:熟悉《客家之歌》的“山歌主题”A与“劳动号子主题”B,能充满感情的演唱山歌主题,并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难点:1.用客家方言唱会主题A乐句,并注意主题A在第三次出现时的变化,掌握三拍子的节奏,感受客家音乐文化魅力。
2.掌握乐曲是由哪三个音乐要素发展而成,在掌握三个音乐要素的同时完成全曲的曲式结构。
课题:《客家之歌》
一、人声部分
1、素材来源: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2、情感体验:热情、团结、不畏艰难
二 、器乐部分
1、素材来源:劳动号子——《新打梭标》
2、情感体验:坚强不息、勤劳肯干
三、全曲结构
引子+A+B+A+B+A+尾声
四、音乐体裁:交响诗
1、教师用方言演唱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请学生仔细聆听,找出与普通话发音不同之处。
教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歌,今天老师想先送给大家一首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请大家听听我的吐字发音有何特别之处?
(学生作答)
我——捱,不——唔
2、请学生随教师一同热情地带上方言咬字,演唱《唔怕山高水远》
3、简介客家民系
a、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b、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1)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2)起因于唐朝初年至唐末的南诏内侵和黄巢起义;
(3)起因于宋衰元兴的战乱,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汉族新兴民系——客家;
(4)康熙中叶到乾嘉之际,辗转入川;
(5)咸丰同治年间(1856-1867年),从山区向平原都市迁居。
1、《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刘湲)「山歌主题A」
(1)播放《客家之歌》音频,设问:音频中人声演唱的部分共出现了几次,有何变化?并完成以下音乐记录卡表。
音乐要素 |
人声演唱的变化 |
力度 |
|
速度 |
|
情绪 |
|
音调 |
|
演唱形式 |
(2)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的人声演唱的主题是源自哪首歌曲呢?
(学生作答)
(3)引导学生想象三次「山歌主题A」发生的场景——客家先民一次次的迁徙之路。(分别播放主题A1,A2,A3音频,与相关场景连线)
a. 一支汉族大军慢慢的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b.迁徙的汉族大军终于在大山上安定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群——客家。
c.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继续发扬着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板书:
人声部分——山歌主题A
素材来源: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场 景:迁徙之路
2、《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刘湲)「劳动号子主题B」
(1)播放《客家之歌》音频中的器乐演奏片段,设问:在这个音乐片段中,你能听出有哪些乐器组在演奏呢?哪个乐器组承担了主要旋律?
(学生作答)
(2)(出示该主题B的旋律片段)请同学们带上吆喝声“嘿哟嘿”演唱一次该主题旋律。
(3)再次演唱该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在此次演唱中加入3/4拍的节拍特征:强 弱 弱。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演唱了两遍这段主题旋律,在《客家之歌》这首乐曲中,前有山歌主题A,那么这段主题B则与我们民歌中哪一个体裁的音乐相似呢?
(学生作答)
板书:
器乐部分——劳动号子主题B
素材来源:劳动号子《新打梭标》
场 景:辛勤劳动,建造新家园
1、介绍客家女指挥家——郑小瑛
2、播放郑小瑛指挥《客家之歌》的视频,设问: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视听结合,完整的记录主题A与主题B的出现顺序。
(学生作答)
板书全曲结构:引子+A+B+A+B+A+尾声
3、请同学们结合客家先民的发源脉络与主题A、B所发生的场景,用一句简短的话语概括《客家之歌》所描述的故事。(由《客家之歌》的音乐表达内容引出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概念。)
4、交响诗:以历史事迹、绘画、诗歌等作品为特定题材描述的有标题的单乐章管弦乐曲。
教师: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土楼回响》这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把西方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客家人这种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的精神也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