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1课时(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

陈凯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部)
高中
历史
必修(上)
人教部编版
  • 695
  • 58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讲述隋唐时期在前朝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变化与创新,表现为三个方面:

    1.选官制度,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以推荐为主改变为以考试为主,这使得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选官制度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2.中枢政务机构,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决策、审核、执行分归相对独立的三省,分割了相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的,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框架下也容纳了部分“民意”,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也更加完善

    3.是赋税制度,从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代的两税法,赋税制度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唐代的赋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标准,在拓宽征税广度的同时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隋唐时期的制度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因为本课内容容量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将它分为两个课时讲授。第1课时只讲解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第2课时讲解赋税制度。本次备课大赛中,我们团队主要讲解第1课时。


    教学工具

    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与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比较详细。本校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都比较好,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巩固知识,并且适当引用高考真题,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制度的变化,并与前代制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总结出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对隋唐盛世局面产生的影响。为了贴近高中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史料,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能得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构建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

    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制度,分析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之处。

    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制度的变化及创新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进而使学生提高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能力。

    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历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

    这次的板书设计补充的地方为:在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后面标注了“科举制形成”,达到强调的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隋唐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创新。今天我们将一同学习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本课将从三个角度去介绍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是选官制度,二是三省六部制,三是赋税制度。



    一、选官制度

    引用孟郊47岁考中进士后所做的《登科后》,说明唐朝时期的科举制能改变人们的命运。科举制是隋唐的创新,在此之前有哪些选官制度呢?

    设问:请同学们梳理目前为止学习过的选官制度。

    (课件提示不同的朝代)

    朝代

    制度

    西周

    世禄世卿制

    战国

    军功爵制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设问:前面我们了解过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为什么在魏晋时期要创制九品中正制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8页的历史纵横,回答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

    学生:背景是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力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教师:是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给中央输送真正的人才,曹魏时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

    (课件展示九品中正制的评定等级与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办法)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与教材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九品中正制在前期与后期的变化,从选官标准与选官权力两方面解释。

    同学:选官标准: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

          选官权力:中央——地方世家大族

    教师:选官权力又到了地方世家大族手中,选官的标准只看重家世,很显然,九品中正制慢慢发展成为了维护世族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随着东晋以来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也无法再继续下去。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诞生。

    设问:请同学们速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完成课件上的知识填空。

    (请学生回答填空题,课件展示正确答案)(解释唐朝的进士科与明经科的区别,以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解读材料39页的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贴,引用白居易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教师: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宋朝时期进行完善宋朝的科举制与隋唐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下面的微课。


    教师:科举制在我国延续1300多年,虽然在明清时期因僵化,积极作用减少,但无可否认它的存在曾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件上的材料,并且结合教材38页的第三自然段,概括科举制对封建王朝的正面影响(进行小组讨论,计时3分钟)。

    (阅读材料)

    学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使社会形成重学风气,促进社会教育发展。)

    教师:科举制不光对中国的封建王朝有重要影响,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它的很多措施与做法对今天依然有影响。比如宋朝科举制定的糊名法与锁院制在现在的大型考试中仍然适用。科举制也形成了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对西方国家也有影响,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学习的中国的科举制。但这个制度有没有消极方面的影响呢?请结合明清的科举制回答。

    学生: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教师:评价一个事物一定要全面,一分为二。

    (学生活动,利用希沃课件设置的配对活动,让同学快速找到不同选官制度的标准)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件所示,思考选官制度从标准、到方式、原则发生了哪些变化,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同学: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演变为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继承、地方品评、推荐到考试;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公平、公正。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高考真题练习)完成与科举制相关的两个高考原题,加深同学们对科举制的理解。

    (2011年江苏T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018年全国Ⅲ卷T25)下列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合作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二、三省六部制

    教师:通过科举考试的学子们获得了当官的机会或者正式踏入仕途。如果能够在中央作官,那真是风光的事。中央的政府机构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请同学们梳理自秦汉以来的中枢机构的发展变化。(提示同学们翻教材

    同学: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三公九卿制;东汉:设尚书台,分三公权力;魏晋南北朝:设尚书省、门下省及中书省(这个同学们可能答不出来,需要教师补充)。

    教师:请大家注意,虽然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三省,但此时三省的权力分工并未定型,并没有成为中枢机构的权力组成部分。

    过渡:隋唐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了三省六部制。

    教师:请根据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

    同学: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设政事堂,扩大宰相作用范围。

    教师:(补充以下内容)三省升官中权力最重的是尚书省的升官,尚书令。但李世民当皇帝前就是尚书令,所以当他做了皇帝之后便不再任命尚书令。尚书省的升官变成了左、右仆射。但又因为三省升官是宰相,权力大,所以唐朝不轻易任命宰相,而是把品级较低与皇帝亲近的官员加上宰相名号,比如“参知政事”等。这样就达到了限制相权的目的。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己绘制一个三省六部制的动作示意图。(利用希沃视频展台展示同学绘制的示意图

    教师:同学们现在知道了三省的具体职责分工。现在老师设置一个情境考一考大家。

    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讨论完成(希沃2分钟倒计时)

    (团队展示)

    教师: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请看下面这段材料。(课件展示)


    教师:请同学们看到39而的《唐朝三省位置图》,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就能看出三省的分工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要随时备皇帝诏问,因此位置设在宫城的太极宫内。尚书省作为执行机构,位于皇城中心,承天门街东侧。


    教师:这样设置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好处呢?请阅读材料,归纳要点。

    同学:影响:三省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分散相权,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集体施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一定程度限制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教师:39页的《大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两道高考真题练习,巩固三省六部制的要点)

     

    (2020.1浙江T4)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20山东T3 ) 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课堂小结:隋唐时期的一批政治家,开明豁达,充满自信,既善于从历代兴亡中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又锐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开创了唐前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隋唐文明也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代名词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