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

郭奔芳
东方红学校
小学
语文
四年级
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
  • 1009
  • 83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历史故事”这一主题,安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和《西门豹治邺》两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统编教材所选的也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只有49个字,从文言的句式表达来看,言简意赅,多是单字成意,字少意丰。该篇创作于南宋时期,文章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西晋琅琊人,自幼聪慧过人,本文主要讲述: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路边苦李”这一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课文虽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故事性很强。如文中的“竞走”生动地写出了众小孩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的“唯”字,写出了王戎与众人的不同,并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字则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教学工具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少年“过渡的后期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逐步完善,意志发展开始由”他律“向”自律“过渡,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开始增强,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已学习过《司马光》等小古文,对于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也有一定的基础,二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三下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怎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挑一挑,摘果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课文注释,读懂大意,本次重点让学生体验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想象人物不同的行为,感受王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品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不动                     竞走

    王戎      多子折枝     诸儿           结合注释

            善观察                      勤思考                                     扩充词语

                                                                                           联系生活

                                                                                           反复朗读

                                                                                           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是的,英雄所见略同,你们说的与老师想的不谋而合,你们发现这些故事名称有什么共同特点?好,你关注到了人物;你关注到了他们为人称道的地方;你关注到了标题都是人物+动作的模式,这给我们取标题带来一些启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一位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2、板书课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

    3、指导生字“戎”的书写,长横、短横,斜钩要挺拔而舒展,最后是一点,读读这个课题,每个字都读准了?声音响亮?但是要注意停顿,25、王戎/不取/道旁李。

    4、面对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王戎是谁?为什么不取道旁李?

    二、一读:读出节奏

    1、下面请孩子们自由读文章,多读几遍,注意小古文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指生读,并纠正读音。

    3、小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节奏来,下面请听范读,边听边动笔划一划。

    4、生齐读。

    三、二读:读出感悟

    1、孩子们,小古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那你还记得咱们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吗?

               有:朗读、联系上下文、看注释、观察插图……

    2、那么接下来请带着这些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小古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交流。

    3、孩子们经过学习交流,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

    4、小古文中有个字出现的次数较多,“之”你知道“之”在小古文中的意思吗?

          “诸儿竞走取,唯戎不动”

    “之”是指李子;谁在“摘取李子”?小伙伴们;诸小儿怎样摘?争着抢着摘李子;因为有什么呀?“多子折枝” 。

    5、面对“多子折枝”小伙伴们是争着抢着,想象一下,他们摘李子时会说什么?做什么?摘李子的诸小儿热热闹闹的,一旁的王戎呢?却没有动,静静地站在一旁,怎样读好这一句话,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我们来试试。

    6、面对在一旁不动声色地王戎,诸小儿会问他什么呢?

           “人问

    在这里,这个“之”又是指代什么呢?

    王戎又是怎样回答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是怎么知道的?他又是怎样推断的?

    李树多子   →  人们不摘   → 此必苦李

    王戎经过思考、推断李子是苦的,语气是怎样的?来读读看。

    李子究竟苦不苦呢?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取,信然”

    “之”是指李子,诸小儿通过实践证明王戎是对的,至此,我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王戎?(善观察   勤思考)

    7、孩子们,在古文中“之”常指代某种事物,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所代指的内容又有不同,至此,我们是否明白王戎为何不取道旁李?

    四、三读:读出画面

    1、把我们交流所体会到的再来读读小古文,孩子们,你们知道古代文字是按照什么方向编排?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韵味)

    2、其实古代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直到汉代以后才出现用以表示停顿的句读符号。去掉标点读,再试试。(妙哉)

    3、这篇小古文仅仅49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尝试来背诵这篇小古文。

    4、非常流利,没有提示,还能挑战吗?

    5、熟读而成诵,接下来,我们就来挑战怎样将故事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请小组讨论交流,怎样将故事讲得出色?

          (加入表情,动作,结合插图补白,想象的场景……)

    五、课外拓展

    1、孩子们“智者自有惊人之举”在历史的长河里,王戎还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在课后继续读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关于王戎的小古文,比如《王戎观虎》、《王戎卖李》。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