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黄奕菲
第一小学
小学
语文
二年级
下学期
人教部编版
  • 633
  • 42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这一单元教材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主题编排。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西湖的莲叶荷花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生动地描绘了西湖六月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教学工具

    本次备课大赛所选篇目为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班学生所处学段为二年极上学期,在暑假学校举办的夏季古诗背诵积累活动中,对写夏天的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对古诗的诵读要求、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想象画面,无论是心理认知还是知识水平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评价目标水平不宜太高,能借助自己的理解画出简单的画面以及简单认知感受即可。由于方言影响,学生在区分前后鼻音、边鼻音上有难度,需要加以强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晓、慈、毕、竟、映”五个生字,会写“莲、荷、湖、穷”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借助重点词语“无穷碧”、“别样红”理解诗意,能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晓、慈、毕、竟、映”五个生字,会写“莲、荷、湖、穷”四个生字;能

                      正确流利地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词用词的精妙和古诗的意境美;

                      通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板书【宋】杨万里)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在这个夏天里背诵了很多关于夏季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哪一些?

    (生预设:江南、小池、山亭夏日、池上……)

    今天,我们要跟随宋代诗人杨万里(手势)的脚步,再去寻觅一道夏天美丽的风景。

    师: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题。(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

    师:同学们,咱们的诗题有点长,谁来试着读读它?

    (生预设:读诗。)

    师:诗题中有三个读音要特别注意。、寺是平舌音,净是后鼻音。跟我读:“净慈寺”

        咱们开火车来读读看吧!

    师:这么长的题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慢慢来看。

    1.学习“晓”

    “晓”的偏旁是(——生预设:日字旁)

     与什么有关?(——生预设:太阳)

    师:在古代我们通过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所以它和时间有关。老师告诉你,晓就是“早上”的意思。

    师:咱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诗,诗题里面有这个“晓”字,它就是——(生预设:春晓)

    春晓就是——(生预设:春天的早上)(春天的?什么时候?早上)

    2.学习“慈”

    “慈”的部首是——(生预设:心字底)他表示与人的情感心理有关。例如仁慈。

    师:你还可以给“慈”组什么词?——(生预设:慈祥、慈爱)

    师:在咱们诗题中的慈,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现的,它就是——净慈寺,是一个寺庙的名称。

    3.解题意

    师:题目中除了地名,还有一个人名,对,林子方。他是诗人杨万里的朋友。

    师:送林子方,谁送?——(生预设:杨万里)

    从哪里出发开始送?——(生预设:净慈寺)

    什么时候送?——(生预设:早上)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师: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我们就能把诗题读得更准确。谁来试试看。

    (生读,评价——你在净慈寺后停顿了一下)

    师:同学们,齐读诗题。

     三、知诗意

    1.读诗歌,辩字音,明节奏。

    (1)师范读

    师:读完了诗题,咱们一起来读读诗句吧!(出示全诗ppt)请大家听老师朗读。

        听清楚老师的字音和节奏。(要求)

    (2)生自读

    师:同学们开始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

    (3)指生读

    师:谁来展示?请你来。

    师:谁来评价?你的小耳朵听得很认真。

    师:纠音。(预设:声音洪亮)但是咱们要特别注意几个字音,竟、映都是后鼻音。莲、六都是边音。(出示拼音)请小老师带读易错字。

    (4)齐读

    师:读完了字音,我们还要读出节奏,谁来试试看?

    师:你是按照什么节奏来读的?——(生预设:在毕竟、西湖后面停顿。

    师:像这样的停顿方法,我们叫它“223”

    师:请同学们在节奏线的帮助下,齐读古诗(出示)

    (5)师生合作读

    师:听到你们悦耳的读书声,老师也想加入你们,我读每句的前四个字,大家读后三个字。可以吗?

    师:再轮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齐。

    (6)男女赛读

    师:男女生pk,女士优先,女生齐。

    师:男生准备好了吗?齐。


    2.学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刚刚大家读完了这首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呢?——(生预设:西湖)(出示西湖字样)

    (1)学习“湖”

    对了,西湖。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湖是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怎样记住

    ——(生预设:加一加、换一换、形声字、字谜)只要能帮你记住它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2)初步感知西湖美景

    师:看,这就是西湖的风景。(出示图片)

    师:西湖的春天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西湖的秋天层林尽染,一片金黄,

        西湖的冬天银装素裹,洁白无暇。

        那西湖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杨万里这样写道。(出示ppt齐读古诗(手势齐)。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西湖六月是什么季节?——(生预设:夏季)

        对了,夏季。

        四时呢?——(生预设:四个季节)

    师:西湖六月的景色到底什么样呢?再读这句。(齐)

    师:杨万里说,西湖六月的景色啊,就是与其他季节不一样。

     

    3.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到底不一样在哪里?(出示第二句)这句诗就给了你答案。(齐读)

    师:这句诗里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圈出来。

        你圈出了——(莲叶、荷花)出示板书图片

    (1)书写莲与荷

    师:莲和荷也是两个要求会写的字,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莲荷写字ppt)

        ——(生预设:草字头,形声字,上下结构,一种植物)

    师:现在咱们一起写一写这两个字。写字前三看——

        一看结构——(生预设:上下结构)

        二看比例——(生预设:上面窄下面宽)

        三看关键笔画——(生预设:)

    师:请大家拿出手指笔,和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

    师: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写下这两个字。

            谁愿意来展示? 请同学评价。



    四、想画面


    1.“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同学们,诗人杨万里把西湖莲叶和荷花诗句记录了下来,老师现在想让你们把这句诗变成一幅画。你会画怎样的莲叶?试试看。

    师:老师刚刚看到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你们觉得她画出了诗句中的莲叶吗?

    师:——(生预设:画得好。),确实不错,画出了荷叶碧绿的颜色。适中的莲叶单单只是颜色碧绿吗?还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生预设:不太好。)你觉得还差一点,那你觉得诗句中的莲叶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知道的?(接天、无穷)(相机板书)

    师:杨万里眼前的荷叶远远望去望不到头,好像都和天连在了一起。真是无边无际,一望无际。何其多的莲叶啊!

    师: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画面

           好,与你想象的画面相同吗?我听到了同学们哇的感叹,咱们加上这个语气词,再来读这句(出示ppt)

     师:男生齐,女生齐。(哇,接天莲叶无穷碧)


    2、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莲叶如此美丽壮观,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预设:红)

    师:是普通的红吗?——(生预设:不是)

           和其他时候的荷花不一样,在太阳的照耀下,它格外鲜艳,格外红。用我们诗句中的意思来说就是——(板书别样红)

    师:这样的鲜红欲滴,是什么原因呢?在诗句中找找。——(生预设:映日)

    师:带着你的赞美之情齐读这一句。

    师:无边无际的莲叶,鲜红欲滴的荷花,这就是杨万里眼前的风景。(出示ppt)

    师:带着这样的赞叹,我们再读这两句诗。

    、品诗情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送友人林子方离开的时候写下的,还记得吗?他们是什么出发的?——(生预设:早上)

           清早从净慈寺出发。(出示ppt“晓”——“映日”)

           然后送到了什么时候还在相送?(出示ppt“晓”——“映日”)

    师:老师也搜索了他们可能送别的路线图。(出示ppt)

    师:地图上显示啊,从净慈寺到西湖步行只有30分钟的路程,那他们为什么从大清早到太阳高照了还在相送呢?——(生预设:走得慢

    师:你很有生活经验,为什么走得这样慢?——(生预设:舍不得)

    师:是啊!因为他们不舍。这就是依依不舍的情感。

     

    师:(出示ppt依依不舍)在古代,交通远远没有现在发达。也没有手机可以打视频电话,好朋友们一分开,或许就意味着好几个月、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都见不到了,所以古人十分看重离别。他们与朋友分别依依不舍。

     师:上学期,咱们也学过一首送别诗,还记得吗?(出示ppt赠汪伦 配乐齐读)

           杨万里舍不得林子方,所以想要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和他看看西湖的风景,汪伦舍不得李白,所以在岸上踏歌相送,直到船影都看不见了也不舍得离开。

    师:最后,让咱们跟着杨万里的足迹,齐背古诗。齐。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