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三部分内容。其中“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人类活动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生活,以达到人地协调的目的。
关于河曲的学习,可以先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河曲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学习河曲的演化过程的实验和动画,总结河曲的形态特征,明确河曲形态下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从而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河曲和牛轭湖是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场所,由于其风光秀丽,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因此了解河曲的形态特点、形成过程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以达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其树立合理利用开发河流的意识,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流水地貌已有初步了解,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对于地貌缺乏感性体会,更没有系统深入的了解过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其背后的地理原理。高中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高中生不断发展的探究兴趣和分析能力能帮助他们通过实验、动画、案例等多种方式将已学过的地理原理与生活实例相联系,从而达到学会观察、识别、描述河曲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以达到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通过地理模拟实验,观察、识别、描述河曲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生运用实验归纳的结论,探究河曲的形成与特点,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河曲地貌的影响因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认识曲流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曲流的改造措施存在利和弊。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河曲与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曲与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河曲与人类活动
一.河曲
二.河曲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置意图 |
技术应用 |
时间安排 |
创设情境 导入 |
1.图片展示天鹅湖:这是我们株洲的天鹅湖公园,它的主体由天鹅湖和湖包围的鹅颈洲共同组合形成,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谷歌地球从上方来看一看天鹅湖。 2.谷歌地球展示天鹅湖、尺八口、乌梁素海:我们会发现天鹅湖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呈U字型的图案。神奇的是这种形状的湖泊,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痕迹。 3.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在于形态状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牛轭湖的旁边,都常有蜿蜒的河曲相伴,其实正是因为有河曲地貌,才会有牛轭湖这种特殊形态的湖泊。 设问:那么河曲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如何发展成为牛轭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河曲与牛轭湖。 |
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天鹅湖、尺八口等都是这个形状的?牛轭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
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关注,并提出进阶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
谷歌地球 |
2分钟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置意图 |
技术应用 |
时间安排 |
新课讲解一 |
一、河曲的成因 1.引导学生一同复习流水地貌的概念 2.展示课件河曲图片: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这就是流水地貌中的“河曲”。设问:那么河流是如何发生弯曲的呢? 3.微课展示:河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观看微课的同时思考:原本平直的河道是如何发生弯曲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平原地带,河流因为地转偏向力、地质结构、土壤岩石质地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难以保持一条直线流动,在时间的推移下,河道会产生弯曲。
|
学生欣赏河曲图片,思考问题,观看微课。 分析河道弯曲过程中有哪些地质作用力的参与,作答:地转偏向力,岩性差异,生物作用等等。 |
通过校园真实的环境,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影响风力的作用力,从而引导学生借用类似方法,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
微课视频
|
5分钟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置意图 |
技术应用 |
时间安排 |
新课讲解二 |
1. 展示河曲实景,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河曲,往往曲度更大,河曲地貌更为显著。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河曲进一步发生了弯曲呢? 2. 学生展示曲流实验(视频) 3. 补充、绘图说明: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
学生观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说明河曲两岸,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并结合流水作用相关知识,分析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地质作用的参与,得出结论: 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 |
通过校园真实的环境,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影响河曲形态的作用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河曲的形态特征和其发展趋势,为牛轭湖的发展进行铺垫,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
实验
|
10分钟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置意图 |
技术应用 |
时间安排 |
新授课三 |
三.河曲的发展:牛轭湖 1.教师展示牛轭湖形态图,请学生绘制变化过程图并上台介绍牛轭湖变化过程。
2.教师动画展示、讲解,总结牛轭湖形成过程:凹岸侵蚀冲刷,凸岸沉积淤塞,河流截弯取直,牛轭湖脱离河道。 |
学生上台版图牛轭湖形成图,并介绍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道愈来愈弯曲,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
学生通过绘图、动画说明过程,从地理现象中提取地理规律,锻炼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
动画
|
5分钟 |
四、河曲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承转:由于河曲两岸常常受到不同的作用力,因此人们在选择生产生活场所的时候,往往会因地制宜,选择最优区位进行发展。请同学们一起出谋划策,你认为河曲两岸,分别发展一些什么活动较为适宜呢? 1. 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曲两岸分别适合开展何种人类活动 承转:但优质的发展条件下,是隐藏着 一些大自然给我们的挑战的。 2. 展示实例图片,提供荆江河法国圣贝内泽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河曲的水文特点及容易引发的自然灾害并提出人类措施
|
1.学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凸岸:往往沉积形成肥沃的农田:地势平坦,耕地辽阔,便于引水、农耕。凸岸为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预留用地,且三面环水,便于防御。所以常常成为聚落发展的良好位置。凹岸:因水体比较深,便于发展航运常常发展为港口,河道开阔,支流众多,发展水运。2.结合案例,分析由于这些地区河道特别弯曲,上下河湾发展可导致相邻两河湾的凹岸逐渐接近而形成狭颈。有“九曲回肠”之称,在洪水来临之际,易造成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悬河,诱发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危害聚落居民的安全。 3. 提出应对措施:裁弯取直、加固堤坝…… |
将流水地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通过河曲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有弊,认识到进行河曲的开发一定要综合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因地制宜,趋利避害,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
案例图片 |
10分钟 |
总结:综上所述,河曲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进行河曲的开发一定要综合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因地制宜,趋利避害,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习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n”,但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左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右图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4分)
(2)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4分)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