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刘香归
博雅学校
初中
生物
七年级
上学期
人教版
  • 93
  • 2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根来完成的,在第二章已有介绍,因此教材侧重点放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的,要进一步了解蒸腾作用,就必须认识叶片的结构,因此教材安排了“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从而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叶片的结构及气孔的功能;蒸腾作用的意义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于植物自身具有积极意义,二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教材通过图文和旁栏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最后教材落点于“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森林”,以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工具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并且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实验等活动,已经认识了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并通过绘图等方式了解绿色植物叶片的主要结构,并且已经侧重叶片中气孔的结构以及气孔的开放和关闭。

    关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学过地球上的水是可以循环的,但并未深入思考过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

    因此,在此片段教学中,计划通过融合物理知识学习水循环具体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如何参与水循环,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动图等,演示实验和自学讨论,描述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

    2. 通过思考分析,说出蒸腾作用对于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水分在绿色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经过循环再次进入绿色植物体内,深刻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你是否也曾想过黄河之水从哪里来,是否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呢?

    师:其实生物圈中的水是可以循环往复的,我们先来看一副动图。

    师:请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很不错。这个动图其实就是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的一部分。绿色植物与水循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思考黄河之水从哪里来? 




    生:不是/是


    生:降雨、冰川、海洋、树木......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和经验,从旧知获得新知,初步建立水循环与绿色植物密切相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



    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过程

    过渡:那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请大家结合教材113页-114页,小组讨论,指图讲解水循环过程。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简单评价并总结水循环的过程涉及了水的物态变化水有液态、物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这三种状态下的水可以相互转化。

    师:今天我们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

        1.  将塑料袋浸入热水中观察袋的变化;

        2.  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来,观察袋的变化。




    师: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现象,并且分析一下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其实这就是物态变化。倒入热水后,塑料袋鼓起来,是液态酒精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将塑料袋提起来,温度降下来,气体变成了液态,因此塑料袋瘪了,这个过程称为液化。


    师点拨:物态变化不仅仅有液化和汽化现象,还有气态和固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


    师:在水循环过程中,哪里体现了液化和汽化现象?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讨论结束后,学生代表上讲台在黑板上利用贴纸,一边描述一边贴出生物圈水循环的大致过程。




    认真倾听。


    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总结。












    生:蒸腾作用和地表蒸发都是汽化过程,水蒸气遇冷空气变成雨水是液化过程。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体现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物理小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并有助于后面对于蒸腾作用概念的理解。











    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体现物理学科特色。










    通过对汽化过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同时初步理解植物蒸腾作用如何参与水循环。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蒸腾作用的概念

    2.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


    师:引导学生加深对蒸腾作用概念的理解。 

    师: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验证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呢?在课前我们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请大家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思考。

    师: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绿色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

    过渡:植物散失的水是如何吸收和运输的呢?


    那么大家先看老师用plantale软件展示。注意观察各个结构。

    投屏展示。


    正如刚刚大家所看到的,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是?



    为什么根尖部吸收水分呢?




    简单评价学生的回答。总结:没错,植物根毛深入地下,土壤中的水分会先进入根毛细胞。




    生:1.观察实验现象

    2.尝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生:认真观看教师展示plantale软件。



    生:根尖








    生思考后回答:根部具有成熟区,分布了大量的根毛,可以进一步增大植物吸收水分的面积。












    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加深印象的同时,体现生物学科特色。





    通过AR软件非常清晰直观地展示植物体内吸收和运输水分的途径,并且在教师讲授之前展示,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由旧知得出新知,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此处可进一步体现“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水分的运输

    过渡: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什么结构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去的呢?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个小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示纵切与横切茎,让学生观察纵切面与横切面,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茎中这些变红的结构是木质部的导管。导管运输水分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由此,你能否总结出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部到叶片的运输途径呢?

    完善板书内容。



    生:观看视频。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一些变红了结构。



    生:从下往上运输。


    学生上讲台利用贴纸展示水分运输途径。






    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思考并总结出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更直观更清楚看到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结构。







    总结植物体内水分吸收和运输途径,完整展示植物是如何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小结升华

    今年雁城衡阳在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每个清晨都可以看到工人们在维护城市植被,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让衡阳水更清,天更蓝,让我们的家更美好。那么亲爱的小市民,当你看到身边的绿植,你会如何建设美丽衡阳呢?




    生:思考后回答。


    用衡阳本地和校园里的绿化照片,拉近学生和绿色植被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感,从身边做起,爱护植被。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