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 装在套子里的人

马鸿飞
长沙市一中广雅中学(高中部)
高中
语文
必修 下册
人教部编版
  • 271
  • 6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部编版必修下第六单元,本单元选文都是小说,小说往往通过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他周边的人以及其组成的社会环境,本节课旨在初步认识别里科夫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别里科夫对“我们”这一群体的深刻影响,认识到“我们”群体形象及其意义,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教学工具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情节阅读和对单一的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上,难以触及到更加深入的文本内容,深度阅读有待提高。于是,本节课选择了“我们”这一特殊群体形象作为突破口,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认识“我们”群体形象及其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们”这一群体形象的意义,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这一群体形象的意义,深刻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微课导入)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祝福》应该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视频中的鲁四老爷让他面前的祥林嫂惶恐不安,战战兢兢;那么,同样落后与保守的别里科夫,他面前战战兢兢的人物又是谁呢?

      明确:“我们 ”

       需要提醒大家我们”与祥林嫂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又有明显的不同:祥林嫂是一个人我们”却是一群人。文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通常被称作“群体形象”。(板书“我们”“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形象,不同于可恨的别里科夫和可爱的华连卡姐弟。通过这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作品的社会意义,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二、研习文本、交流展示

             1任何的学习和研究,都应该是从弄清楚是什么”开始的。那么 “我们”这个群体形象究竟指哪些人呢?(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四段)

      明确:“我们”包括了全城里形形色色的人有教师、太太们、教士们,是更为丰富的群体形象,这正说明别里科夫影响之巨大。

     

       2、在文段中,“我们”受到了别里科夫什么样具体的影响呢?(幻灯片展示课文节选段落)

       ……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睛,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紧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

       ……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随机抽同学回答问题)

       明确: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我们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   什么事都怕

           抓住关键词“降服、战战兢兢”

        

       教师小结:在别里科夫的影响下,“我们”变得胆小,在别里科夫的影响下,“我们”变得屈服,“我们”不仅在具体的行为上受到了别里科夫的辖制,在生活方式甚至所有事情上,“我们”也主动顺从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主要人物,但如果没有我们的话,读者就看不到别里科夫的恶。因此,“我们”这一形象的作用就是用来体现别里科夫的影响力的。我们就像一面镜子,是用来照出别里科夫的巨大的极坏的威力的!(板书 别里科夫的威力 箭头 体现)这就跟没有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就无法体现四叔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恶,是一个道理。

      

       文档一里的段落都来自于课本。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我们的课本只是节选部分。那么,没有被选入课本的内容是怎样描绘我们这一群体形象的呢?

       ……这时候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暗自庆幸终于装在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似的。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老天爷也仿佛在对他表示敬意似的,他下葬的那天天色阴沉,下着雨!我们大家都穿了雨鞋,打了雨伞……

     

            3、原文选段中“我们”的动作是什么

       明确:“我们”的动作就是别里科夫的动作/一模一样。

     

            4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我们不再是一面只用来体现别里科夫恶的镜子。我们开始变得和别里科夫相似,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别里科夫。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城人,最后扩大到整个国家。作者通过这种相似,去放大俄国社会的无边黑暗。这就是群体形象“我们”的第二个作用。(板书 黑暗 箭头 相似)

     

       5、我们在前面始终围绕着“别里科夫的影响”“黑暗”进行分析,那么,“我们”这个形象究竟有没有积极和光明的一面呢?

    (幻灯片展示课文节选段落)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思考并回答:

      1)送葬时,“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明确:这是一件开心的、大快人心的事。有些“我们”变成了别里科夫,而有些“我们”在庆幸别里科夫的死,在向往自由的生活!

       2从文本的表达看,选段里的这些“有思想、很正派的教师”、“促狭鬼”,它是不是属于“我们”的范畴呢?

        明确:属于。同样是我们,“有思想、正派”这些词, “促狭鬼”用作画来讽刺别里科夫的行为,明显是与别里科夫和黑暗保守对立的。

       (3)课文中还有谁与瞧不起别里科夫的“促狭鬼”特别像?

        明确:华连卡姐弟

     

       教师小结:“我们”之间不但有很多人像别里科夫,更有很多人像华连卡姐弟,甚至有可能成为华连卡姐弟,去向往光明,追求自由!通过与华连卡姐弟的相似,放大正面形象的意义,是“我们”这个群体形象的第三个作用。(板书 光明 箭头 相似)

     

    三、课堂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群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正面或者反面人物,它的内涵更为丰富。“我们”像镜子。(板书) 我们不但像一面普通的镜子,去彰显别里科夫的恶,“我们”更像是一面放大镜,既放大了别里科夫的恶,也放大了华连卡姐弟身上的力量,为黑暗的俄国走向光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在最大程度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小说的社会意义。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积极思考和高质量的发言!下课!

     

    四、课后拓展

      (每一时代都有太多“我们”这样的大多数,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群体形象的描写。推荐阅读鲁迅《药》,关注“茶客”这一群体形象。)

       题目:将《药》中“茶客”的群体形象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们”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茶客”形象并思考其对深化小说主旨的作用。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