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语文园地七 动静之美

邓文杰
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第一小学
小学
语文
五年级
下学期
人教部编版
  • 106
  • 4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世界各地”的主题,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本单元的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泡泡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总结,“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表达。本教学片段处于语文园地七的“词句段运用”板块,是在学习了单元语文要素之后的实践运用,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工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写法,能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课前调查的数据,在“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这三个教材给出的情境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选择了“放学后的校园”这一场景来写作,因为大家对这个场景最熟悉。为了让场景更加贴近大家的生活,我们对后两个场景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孩子能够依据教材所给的情境,想象画面,将“静态”或“动态”景象描述出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动态美”或者“静态美”。

    2.通过学生习作示范,总结写作方法。

    3.学生从三个情境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教学重难点

    能仿照例句进行描写,展现“动态美”或者“静态美”。


    教学方法

                语文园地七 动静之美

                              

                                               想象画面 

                     进入情境

                                                 


    教学过程

    寰宇纷呈万花筒,大千世界美如画。同学们,我们即将跟随第七组课文,漫步于世界各地,陶醉于山水之间。这一组课文是如何描绘出各地景致的不同特点的呢?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值得我们关注。


    设计意图:本教学片段为词句段运用,处于语文园地板块,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回顾和运用。导入部分直接进行单元总结,并聚焦语文要素,开门见山。

    1.这两种描写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比如这两段。听老师配乐朗读,注意看我是如何搭配音乐的,边听边欣赏动静之美。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从第一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白天,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变得喧闹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老师,我从第二句感受到威尼斯的静谧之美。夜晚,当小艇停下来,整个城市都歇息了,进入了梦乡。

    2.体现了动静之美的句子还有很多,请看到词句段运用中的这两句话。老师同样给你们带来了两段音乐,先听一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轻声配乐朗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动静之美。这里的轻声指的是自己的声音不掩盖同学的声音,读的时候能够听到配乐的声音。指名配乐朗读。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那一处好。

     

    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坐到了威尼斯的小艇中,船速真快,我的眼睛目不暇接,不知该看哪一处才好。老师注意到你把“消失了”“忘记了”读得很轻很慢,读出了静谧之美。停顿地很好。一起跟着音乐读一读。

    设计意图:以往谈动静描写,往往会谈选景,即询问学生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来凸显动态或静态美?在本片段教学中,老师弱化了景物的选择,而是选择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动态和静态的美景中。不仅有老师的配乐范读,更有学生自由配乐朗读、单独展示等等。入情入境的朗读是欣赏美景的重要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融入语文课程之中,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1.刚才我们跟随着优美的朗读在各地的美景中徜徉,接下来要请你们用文字来描绘这动静之美。教材有这样三个场景,为什么会选这三个呢?因为统编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教材,编者希望全国各地,每个地方的孩子都有话可说,无论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无论是东边西边,或是南边北边的孩子。可是老师在自己班上这节课的时候,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我发现了什么?选放学后的校园的孩子最多,因为大家对这个场景最熟悉。为了让场景更贴近大家,我将情景做了这样的调整。大家都觉得更亲切了吧?

    2.接下来,我们就来写。如何写呢?先听听同学怎么说。(播放微课)好方法是什么?

    3.请大家从以下三个场景——放学后的校园、下课后的校园、地铁进站中选择一个,想象画面,进入情境,突出情景的动态美或者静态美。

    指名配乐朗诵。评价。你描绘的画面既有声又有色,体现出了放学后校园与以往的不同,让人感受到了校园的安静。下课后的校园,真是孩子们的天下,真热闹。你写出了下课后校园的动态之美。

    3.总结。孩子们,我们在音乐、文字、动静之美中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下课后你可以完善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注重科学性,在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写作训练中,往往会提供三个话题以供选择。在老师实际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更容易选择那些离自己生活较近的话题。比如“放学后的校园”。而群鸟飞过湖面离咱们内陆的孩子生活比较远,地铁进站相较于火车进站,更适合当代城里的孩子。此外,望月湖第一小学是一所真正的地铁口小学,学生对于“地铁进站”这个画面是十分熟悉的。通过小调查,改变话题,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统编教材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此外,在选择场景进行描述之前,提供范文,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优秀习作是怎样炼成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减轻了教师的讲授负担,很好地让技术与语文学科相融合:首先我们要想象这个画面,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描绘出来。范文引路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促进了读写结合。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