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本课时主要复习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用途及其应用。本单元既能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科学探究能力,又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技术,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重新激发学生对神秘的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应用、酸碱盐等等重要内容打下一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已有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等基本知识,也具备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
(2)发展需求。利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性问题,提高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
(3)障碍点。要利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其区别来解决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鉴别、检验、除杂、尤其是在探究题、推断题等综合性题目中,难以灵活应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没有形成知识网络。
(4)发展路径。通过教材已有内容,由学生重新建构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建立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再通过构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知识网络,明确两者之间的性质差异及转化途径,从而解决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的检验、鉴别、除杂等综合性问题。
(5)根据学生现有的学情,可以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课前展示已有的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现有知识,学生通过资料卡片、调查与研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1)全面复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2)能够充分了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生活生产用途、环境影响的关系。
(3)能够运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区别,解决鉴别、检验、除杂等综合性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希沃白板交互式课件,通过设计“拆红包”、“知识配对”小游戏、分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材已有实验装置图由学生主动复习回顾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实现知识的构建与整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结合物质的实际应用来总结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3)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4 评价目标
(1)通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的归纳和判断,诊断学生利用认知模型进行分析和推理的水平。
(2)通过“练一练”、“鉴一鉴”、“辨一辨”相关例题,诊断和发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真题再现,利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区别设计实验检验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和应试能力。
(4)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诊断并发展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作用以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
学生发现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当和自己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积极挖掘知识的外延一生活中的事例,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所学知识出发加以调查、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出发,多调查、总结、分析、利用日常生活事例学好化学、利用化学解决日常生活事例。比如夏天喝汽水饮料等。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
(1)使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利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解决鉴别、检验、除杂、实验设计等实际问题。
(3)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网络。
(4)有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 真题情景,引入课题 通过再现2017年长沙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中压轴题,引导学生进入单元复习。
|
思考、回顾 |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紧扣复习主题。 | ||
二、展示教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 | 回顾实验注意事项,并由此总结一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 巩固已学知识,深化知识体系。
| ||
三、课堂活动:知识配对
| 完成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配对 | 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的正确认识,辩证认识物质的作用。 | ||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复习(拆红包游戏) | 回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检验、验满、倾倒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与水反应的验证实验,回顾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 利用真实情境、自主构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 ||
![]() | | |||
| ![]()
| |||
五、练习与应用 | 通过分组讨论完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有关的鉴别、检验、除杂的练习。
| 巩固已学知识,深化知识体系。 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 ||
1.检验
| | |||
2.鉴别
| ![]()
| |||
3.除杂
| ![]()
| |||
六、课堂小结,巩固升华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教材为本,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回顾总结了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利用两者性质的区别完成了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鉴别、检验和除杂等综合性问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同学们能够通过回顾实验从知识、环保和创新的角度进行总结学习,并且能够运用到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反映了同学们的知识总结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和迁移能力都很强,化学核心素养也非常高。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 |
思考、合作 交流、解答 | 构建思维导图,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增加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 ||
七、作业布置 | 温故知新 |
教学反思:
优点:1.教学方式创新。通过给出教材已有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学生不仅重新建构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掌握了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信息技术助力探究性学习。通过希沃白板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不足:
1.时间安排。教学中应当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后,能自然形成两者的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应留出更多的时间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并进行课后练习与提升。
2.教学评一体化。应把课堂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前、中、后都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挥课堂评价改善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