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湘艺版初中音乐教材作为湖南本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南的初中音乐教育有着引导性作用,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教材中加入了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多种类型的民族音乐的选择,向学生展示了我国民族音乐形态的多样性。民族音乐多种形式的呈现也响应了课标中关于“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作为学生踏入初中阶段的开山教材,一开始就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纵观整册教材,民族音乐内容占比很高,其单元模块包括八音和鸣、班级演唱组合、泥土的歌,而在其他模块中如美妙的人声也涉及了民族音乐内容。
在八个模块中,最能体现中国民间风土人情,体验民族原生态歌唱特点的单元模块为泥土的歌,在本单元中,凸显了“中华母语文化教学”。本单元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在教学当中,教师应着重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地域性特征;认识民歌的三钟基本形式;了解民歌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与号子,感受民歌丰富的形态与体裁,并启发学生自愿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1、七年级歌曲大部分是单声部歌曲,唱二声部歌曲比较困难,两个声部分别唱效果都不错,而合在一起难协调统一。因此,要加强练习。
2、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每班还有不少音乐上的后进生五音不全,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的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
3、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 ,需要学生先熟悉旋律,再做欣赏。
4、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可多作欣赏类、实践类的互动练习,保护好嗓子。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了解劳动号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欣赏法导入,微课的形式介绍号子的由来,示范法和律动法感受号子的节奏、曲调和演唱形式,通过拓展来掌握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劳动号子的节奏、曲调、演唱形式,学唱《澧水船夫号子》引号部分。
教学重点:学唱《澧水船夫号子》引号部分,对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体验,感受劳动号子。
教学难点:对于《澧水船夫号子》全曲情绪的把握,结合速度、力度与情景变化完整体验歌曲。
澧水船夫号子
劳动号子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速度变化:慢——快——慢
《澧水船夫号子》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观赏:《打夯》的视频片段。
师:在影片中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劳动人民在打地基,有节奏的呐喊声,一领众和。
师:大家有没有觉得边唱歌边干活比悄悄活更有劲,情绪更激动呢?
生:是
师:刚才我们在劳动中歌唱的这种音乐形式叫“号子”,也叫“劳动是民歌的体裁之一。它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带呼号性的歌曲。那么请问大家,“劳动号子”来源于哪里呢?
生:自主回答
师:没错,“劳动号子”来源于“生活”中的劳动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出“劳动号子”的教学
(二)播放微课《劳动号子》
教师播放制作的微课,微课中涵盖号子的定义、起源、特点及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展示,利用信息化手段,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劳动号子。
二、新授
(一)《澧水船夫号子》
师:在我们湖南有四大水系,分别是哪四大水系?
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
师:简介澧水的地理位置及流经地区
(设计意图):介绍湖南四大水系,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了解《澧水船夫号子》产生的地理环境和背景。
(二)学唱《澧水船夫号子》引号部分
今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化身澧水上的船夫来感受《澧水船夫号子》的魅力。
师:下面我来带领学生演唱“引号部分”,我来领唱,同学们和唱。
生:体验
师: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下面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去行船,他来领唱,大家来呼应。
生:体验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边欣赏、边律动,引领学生模仿《澧水船夫号子》中引号部分,让学生充分感受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固定有规律的语言节奏特点。
(三)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聆听《澧水船夫号子》全曲音频,跟随着歌曲速度做身体上的律动,思考速度、力度、情景变化、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
(听音频时,老师带领学生做划桨律动,感受速度的快慢)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力度有什么变化?
生:一领众和、弱强弱
师:歌曲的情绪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号子规整的节奏中,大家能齐心协力统一发力,需要领唱和和唱全力配合好。那么船夫们在澧水中前行时是不是一直风平浪静呢?速度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有 ,前面慢、中间快、后面又慢了
师:歌曲的速度为什么会从慢到快再到慢?(学生分组讨论)
生:由于水流的变化,划船的速度也有了变化
2.“平水”和“急流”的区别
教师展示平水和急流两幅图片,并引导学生在平水和急流时行船速度的变化
师:在行船时遇到了平水和急流时分别有什么反应?
生:平水时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急流时节奏比较密集、速度较快,我们一起跟随着老师的手势用声音来表现, 船工们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在行船过程中发出了这种有节奏的呐喊声,这就是船夫号子。
体验: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学生跟随老师做划船的体态律动,根据节奏向前划拍,体验速度变化
师:行船拉船是一个力气活,船工们为了使尽全身的力气而发出有节奏的呐喊声与所遇水流情况的不同,平水时节奏平缓,声音力度较弱,流水时节奏密集,声音力度较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加入“摇橹”的动作与老师呼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使学生更加了解“平水号子”和“急流号子”的特特点。
3.结合歌曲的力度和速度,想象我们在怎样的环境中?遇到了怎样的情景变化呢?可以用四字的词来形容一下情景吗?(学生自由讨论)
情景变化:平稳进行—激流险滩—战胜艰难
师:《澧水船工号子》的腔调随着行船时水流的缓急不同而变化,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出航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四)拓展
师:对号子的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特点,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对号子进行拓展,我们一起大扫除,老师领唱第一声部,大家和唱第二声部。
生:体验
师:请一位同学来领唱,同学们来应和并做体态律动。
生:体验
师:老师带来了四把扫把,我们一起大扫除,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打扫。
生:体验
(设计意图)学唱结束,了解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也通过学唱中体验了劳动号子,对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握透彻后,为了增加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设计了拓展环节,进行简单创编,老师给出示范,让学生更能大胆地模仿。
三、总结
民歌中的劳动号子音乐风格坚毅质朴、粗犷豪放,可惜随着集体手工劳作的形式逐渐被机械化劳作所取代,这种民歌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我国民间艺术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初中生,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四、课后作业
1、课后寻找更多的有趣的劳动号子进行欣赏
2、与亲人和朋友们分享喜爱的民歌
五、课后反思
这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唱得也很好,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触有三点: 1、 三个“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课堂的保障,逐步引领学生探索是授课的主心骨,学生能够使用所学去创作是课堂的亮点。 2、“环节设计”决定课程成败:教学环节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导向,师生互动游戏,拓展歌曲加强了学生合作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自我成就感。3、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文化自信是当代学生应该履行的责任,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多加增加传统音乐的学习和实践。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