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有24个自然段,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豌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和命运。课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第三部分(22-24自然段)交代其他几粒豌豆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而第二部分(13-21自然段)重点描写第五粒豌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但它不埋怨恶劣的环境,不灰心、不失望,努力生根发芽开花,带给窗子里生病的小女孩力量、希望、快乐和生机。同时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这也十分有利于引导、启发视力障碍学生也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乐观勇敢的人。而另一方面,本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单元之后的第二个策略单元,安排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提问”,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无论是阅读提示,还是课后思考题,不仅都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来设计,而且,在发展学生提问能力上,是有层次地、递进地设计安排课后思考题的。本篇童话是让学生读完课文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再在小组里一起梳理问题,根据课后的提示整理问题清单,引导学生看看自己是不是既能针对课文局部内容提问,还能针对整篇文章提问,初次拓宽学生提问的思路。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解读,和学情(大部分学生有提问的意识,但是没有提升为有意识地阅读策略)来分析,本片段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通过阅读重点句段(13-21)来解决学生提出的“小女孩是怎么好起来的”这个问题,欣赏、品味和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并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质疑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渐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分析,偏重于对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尝试想办法解决。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大胆地提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盲四班共有7名学生,男生有5人,女生有2人,其中低视生3名,全盲生4名。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摸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童话,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由于本班学生学情差异大,本课可以设计合作探究的环节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加强个别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1.运用品读词句、想象场景等方法探究问题“小女孩是怎么好起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积极地提出问题,发现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初步感悟小豌豆、小女孩积极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童话的魅力。
注:以上目标为A层学生设计,B、C层学生可根据其实际能力稍微降低目标。
教学重点:阅读时能针对课文内容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发现问题有不同角度;
品读“小女孩是怎么好起来的”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不同角度。
(一)导入:看了同学们的问题清单,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小女孩是怎么好起来?”这个问题。想解决这个问题,要读课文哪一部分呢?
(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13-21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思考:是的,课文的第13-21自然段。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姑娘的病就慢慢好了呢?下面我们一起边读课文边思考,我希望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2.出示表格:
小豌豆怎样长大的 | 小女孩的病怎样慢慢变好的 |
小豌豆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 |
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长出了小叶子 | |
小豌豆顺着绳子向上长 | |
小豌豆盛开了一朵紫色的小花 |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内容,合作完成填空,梳理在小豌豆长大的过程中小女孩是怎样慢慢变好的,帮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
3.交流思考,指导朗读。
(1)当小豌豆刚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时候,小女孩怎么样?(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
(2)指导朗读:抓住妈妈看到小豌豆生了根,长出了小叶子来的心情变化指导学生读出由惊到喜,觉得不可思议的语气。
(3)引导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妈妈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4)指导朗读:小女孩的床搬得更靠近窗子,她看着小豌豆生根发芽,对妈妈说出那番话时她怎么样?(充满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
(5)读中思考:妈妈起先相信小女孩会慢慢好起来吗?是的,课文第19自然段说了“虽然母亲不相信”,第21自然段说“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由此可见,母亲一开始是不相信的,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在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母亲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
(6)指导朗读:当小豌豆顺着绳子向上长的时候,小女孩怎么样?(说话时比以前愉快,第一次能坐一整个钟头)妈妈相信孩子会好起来,小女孩也越来越好,当豌豆花盛开时,小女孩觉得(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让我们一起跟随录音来朗读这段。
(7)引导质疑:读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豌豆开花了,小女孩的病就好了?为什么小女孩觉得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情感,真切感受到“提问”对理解课文的帮助,激发阅读兴趣,同时,理解课文也为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提问做好准备。
【融合设计】用手机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实时记录,用放大镜放大豌豆苗图片,通过录音进行朗读教学。
4.回顾内容,朗读感悟。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姑娘的病就慢慢好了”这个过程。(指导朗读)
小豌豆怎样长大的 | 小女孩的病怎样慢慢变好的 |
小豌豆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 小女孩身体非常虚弱 |
小豌豆生了根,长出了小叶子 | 小女孩心里真高兴,充满了希望 |
小豌豆顺着绳子向上长 | 小女孩说话时比以前愉快,第一次能坐一整个钟头 |
小豌豆盛开出一朵紫色的小花 | 小女孩快乐的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小豌豆努力、顽强生长的过程,以及小女孩从中汲取的力量。
5.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棵顽强的豌豆苗的神奇经历,虽然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但它不埋怨恶劣的环境,不灰心、不失望,努力(生:生根、发芽、开花),带给窗子里生病的小女孩(力量、希望、快乐和生机),在她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小女孩的病( 慢慢变好了 )。(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提炼总结出本文蕴含的哲理,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1.读课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就能读懂课文。看来,提问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问题,结合上节课我们列出的问题清单,再来读读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发现。
预设1.有的问题是针对部分内容的。
预设2.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的。
预设3.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人物的。
3. 教师总结:同学们发现了问题提出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是从(词语)角度,有的是从(内容)角度,内容又分为(部分和全文),还有的是从(人物)角度。学贵有疑,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从不同角度积极地提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教师引导,整理小组“问题清单”,让学生发现原来提问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落实教学重难点。
【融合设计】用希沃白板将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进行投屏,原先的问题清单用盲文和文字进行展示,形成新的问题清单。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