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华夏认同

刘梅花
长郡湘府中学(高中部)
高中
历史
必修(上)
人教部编版
  • 623
  • 3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一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主要从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四个部分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是本课的第一子目。与旧版教材相比,统编版强调了华夏民族认同的内容,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华夏族壮大,使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形成和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状况有了清晰认识,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家国情怀得到了更具体的体现。

        基于对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我决定只选取一个子目,以华夏为专题线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设定这样一堂华夏文明的教育课


    教学工具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  

     问卷星 问卷调查   时值高一学生进校不久,利用放假期间,本组教师通过问卷星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https://www.wenjuan.design/s/UZBZJv9Axr5/#《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快来参与吧。【问卷网提供支持】


     

    二、生成报表 掌握第一手数据       精准掌握学情 现将报表及部分数据截图如下 :



      

       

     三、从问卷数据得出结论:

    1)从学生心理特征层面来说,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对于系统、理论性的历史教学可能还不太适应,对于华夏这样的抽象概念,对于文明发展等规律性的认识,以及时代与民族的发展关系上尚缺乏较深的认识。

    2)从学生对于课程理解层面上来说,学生对于本文在初中时已有所涉猎,不过是分散学习,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性的深度理解,而高中新教材已将内容极度压缩,这要求在讲解过程中有所取舍,形成层次分明的思维框架、线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既具有对本课的框架,又有对细节知识的深度认识。

     

    四 、指出教学方向 : 

         通过第1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缘辽阔,由内向外影响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夏至西周时期奴隶国家政治、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但弊端也随着历史发展而凸显,这为理解春秋纷争和诸侯改革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中国社会剧烈震荡,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局部统一为后来大秦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准备。但对于华夏,中国等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尚缺乏准确的认识,对于传统的华夷之变,夷狄观仍有不够全面的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比较传统和应试化,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教学宗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大量的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内容没有进行划重点的教学,将历史教材进行适当地延伸,将导致学生对国家的概念了解甚少,家国情怀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部分学生对历史了解很少,这样无形之中就会让他们的人文精神缺失,对祖国没有认同感,没有对民族充满自信感。能让学生知道华夏的概念,知道华夏文明是在历史的变迁中,个民族的融合中延续发展的。

        如何将爱国主义的教育传统文化的宣传 ,不是单纯的照搬政治课的结论,而是以历史课特有的资源更鲜活的展现,是本课的关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梳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史实,理解它们与该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观察与分析历史教科书配套地图册与相关材料,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阅读与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史实,认识诸侯纷争促进华夏民族认同,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教师努力改变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他们通过本课春秋战国时代的学习,对华夏文明对祖国对民族融合有概念上的进一步理解和认知,知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理念,将历史学习中家国情怀的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与日常实践联系,就是本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历史概念 : 华夷之辩 华夏认同

    教学难点:历史核心观念之家国情怀的培养


    教学方法

                                 列国纷争下的华夏认同

    、华夏:     1、起源        2、华夷之辨 

    、春秋战国下的民族认同

    1、过程:

    2、原因 :(1)时代背景

                     (2)先进文化的征服

    3、影响: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教师利用 问卷星 制作问卷调查 了解学情 统计数据 有的放矢

                            2、教师制作知识胶囊 让学生预习主题知识 翻转课堂

                            3、制作微课 

                            4、利用地图和视频资源制作交互式课件

    二、上课 :使用交互式课件上课

    三、课后 :收集学生交流成果,制作网页版美篇,分享在学校和班级群



    (一)、课前导入  通过使用希沃白板计时器和课堂活动 设置希沃课堂活动游戏环节 回忆古代历史知识,区别华夏文明和外国文明,引起对于华夏文明的思考,迅速进入主题,激活课堂。

     

    老师 :课前咱们先玩一个抢答的游戏。中国,又称华夏,请问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别称 ?

     

    学生 :赤县、神州、中华、九州、九域、九牧、八州、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设计活动 形成互动


    (二)教学过程:


    亮点1、知识胶囊  翻转课堂 扩充知识

    老师 :那什么是华夏

    华夏的起源是什么通过老师录制的一个知识胶囊来简要了解一下

    在远古传说中,相传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大的部落,黄帝

    、炎帝、蚩尤等。阪城之战后,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蚩尤部落被打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这节课我们重点从2个方面来了解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明的发展

     

       

    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居于“河洛之地”推行周礼,将遵守礼制之族成为华族,华夏,以区别于四方的夷狄。称“华夷之辨”

     “内诸华而外夷狄  ”用希沃白板中的学科工具中的画图工具,请大家画一画华夏和夷狄到底在地图的哪些区域 ?华夷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


    亮点2) 画一画 放大看一看:历史地理学科融合 地图工具

     

     

     


     学生 :华夷之辨的区别不仅是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经济上、最本质的区别是包括服饰礼仪观念道德等文化上的区别。秦国兴起于西戎,楚国看做南蛮,不遵循周朝的礼制,被诸侯国也看做外族。

    老师 :那么,战国末期,这种情况有变化吗 ?看地图,找区别

     

     

    使用希沃白板中放大镜的方式,突出强调长城的界限变化、还有少数名族政权名称的变化

    学生  :春秋战国,不仅疆域在拓展,而且华夏民族的范畴也在扩大,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原来的秦楚变革图治,学习先进的制度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圈。

      

     :为什么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微课了解春秋战国的动荡和巨变。

     

    亮点3重难点知识 播放微课 突破重难点

     


    1、战乱的局势  动荡与巨变的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使得各诸侯国斗争激烈,也使得民族矛盾升级,战争、通婚、迁徙,有的被消灭,有的主动融入,中原的华夏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在交往与斗争中,出现了大的民族融合。

    2、除了战争的形式所迫,频繁的往来和杂居中,落后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是最根本的融合。周朝以来,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制度优势和礼乐文化,这是少数民族主动学习吸收最后融合的主动选择。在中原个诸侯国新兴地主掌握政权,纷纷打击旧贵族,富国强兵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先后也迈上了封建制的轨道。


    亮点4:竞技类活动 即学即测  消除知识盲点

    抽象的理论讲解完后,通过希沃白5中的课堂活动,设计了竞技形式的知识检测,将家国情怀的教育落在考上。

     

    值得注意的是 民族的交融不仅是夷狄学习华夏,也包括华夏族主动的吸收少数民族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最著名的赵武灵王学习楼烦的胡服射骑,发展赵国的军事。

     

     

    通过动态的地图展示,让学生体会华夏族的变化 :区域拓展 ,民族融合

    教师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重要表现为频繁的战争、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

    起源于炎黄部落的华夏族,在战争的兼并中,在先进文化的征服中,不断扩大,华夏族与周边族权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

    思维导图 :通过希沃的思维导图功能,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线索,帮助学生厘清重难点。



    亮点:课后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再教育    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学生实践

           课后延伸 :华夏文明的延续----民族交流融合,华夏文明延续不断,数不清的历史英雄人物或维护民族利益,或祖国统一,或传播文化文明,或立下赫赫战功,以致敬历史英雄,向阳成长为主题,展开讨论,你最崇拜的英雄是谁?为什么 ?将本课家国情怀的教育进一步融入到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中,知行合一。

    1、班级历史交流讨论群

     

    2、学习交流成果---- 分享交流讨论 制作美篇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