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唐源婷
第九中学(高中部)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人教部编版
  • 249
  • 5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篇文章视角独特,独具匠心地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画面,既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篇幅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旧教材中是放在人教版


    教学工具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本阅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日常生活中对于消息、新闻这种文体是比较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除无效信息,抓住关键有用的信息。

    通过问卷星小程序的调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调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文体特征,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文章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

    3、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技巧完成一段主体新闻的写作。

    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2、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妙处。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须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了解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2.掌握历史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

    关键能力:

    提高学生新闻片段的写作能力。

    核心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历史背景材料,总结其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新闻片段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是香港回归的日子。香港回归,既是中华盛事,也是国际要事。当天,来自世界各国7 0 0多家新闻媒体的8 0 0 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采访报道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一等奖。本篇新闻最大的写作特色便是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相融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历史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

    二、深入探讨

    1.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段落       现实场景历史背景第一场景(2-4段)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场景(5-7段)6点15分至7点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场景(8-9段)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第三次降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场景(10-11段)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2.分析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

    场景一

    第3段:先让学生齐读整个自然段,再让学生只读新闻事实部分。在差异中分析历史背景材料的作用。

    这段材料补充了港督府降旗仪式的原因。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的降旗仪式有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只降不升,它标志着这一传统仪式的结束,也标志着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4段:指名学生读,并让其他同学注意标红的字。

    背景材料补充了港督府建成的时间及其后的拓展、发展,并说明,英国人在香港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且妄图长期的侵占香港,但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英国的殖民统治也成为了历史。

    场景二

    第7段:男女分读,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对比,体会殖民主义旗帜升降的历史意义。

    殖民主义旗帜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受屈辱历史的开始;殖民主义旗帜的降下,表明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一降一升,一昔一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饱含着中国人民在结束屈辱历史之后的欢欣、喜悦的心情。

    场景三

    第8、9段: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标红的字。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最为世人瞩目”,是因为交接仪式上不仅英国的米字旗的降下,而且有中国五星国旗的升起。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米字旗的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而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恢复对香港的主权。“最后一分钟”,“最后一次”暗喻着英国殖民主义的没落与腐朽。“第一分钟”,“冉冉升起”则体现了中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背景材料中的“长达”二字,既写出了中国香港被殖民统治之久,也写出了中国人民在结束殖民统治之后,终于扬眉吐气的自豪。

    总结将现实的场景和历史背景材料两方面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作用:

    1、补充新闻事实。

    2、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

    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三、随堂练笔请运用课堂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一则主体部分的新闻报道。

    要求:1.以国庆节或重阳节为主题进行报道。(二者任选其一)

              2.时间为5分钟。

    (注意:学生完成后,及时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到屏幕上,再进行点评。)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