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饱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比较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一些,多数男生在学习上不太用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在阅读方面,也有部分孩子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对不上号,不知将两者结合起来,只阅读不思考,造成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在习作方面,有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有的孩子事无巨细 ,一一罗列,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品读《狼牙山五壮士》点面结合部分和小练笔习作,进一步巩固点面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如何把点的描写写精彩,写具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品读“痛击来敌”这个场面,感受抗日壮士英勇无畏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如何把点的描写写精彩,写具体。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次活动。
6.狼牙山五壮士
面:群体描写
点面结合
点:个体描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观看五壮士跳崖的片段)
同学们,刚刚看到的影片向我们呈现了狼牙山五壮士战斗到最后的画面,他们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这样成功的情节描述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战斗场面的渲染。本文通过刻画一系列的英雄人物来表现抗日将士顽强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欣赏并学习作者高超的场面描写和任务刻画技巧。(随机板书)
二、聚焦第二段
品读文段: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ー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オ下命令很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路膊抡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土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一)读一读,并思考:本段哪些是群像描写(用波浪线标出),哪些是个体描写(用横线标出)?
1.群像描写: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从“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他们”可以看出是群像描写。通过群像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属于“面”的描写。
2.个体描写: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这几句话对五位战士分别进行个体描写,属于“点”的描写。
(2)读一读,从个体描写中,你能看出五位战士分别有什么性格特点?
马宝玉:沉着冷静
葛振林:嫉恶如仇、英勇无畏
宋学义:经验丰富
胡德林、胡福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3)从“点”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位战士都充满了英雄气概,但在性格上又各有特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点面结合: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点面结合的好处。
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显现战斗场面。
更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课堂小结
点面结合的技法能从大处着眼概括,又能从小处入手详写。以点带面,由略到详,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技巧。
四、作业布置:
小练笔:观察一次活动场面(班级拔河比赛等),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再现当时激烈的比赛氛围。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面:群体描写
点面结合
点:个体描写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