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黄芳玲
吉首市民族中学
高中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人教部编版
  • 444
  • 8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5课主要内容是从先秦到明清各个阶段的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为了方便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这两条线索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完成的是古代官员的选拔教学设计。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把古代官员的选拔按先秦、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几个阶段进行学习。


    教学工具

    作为选择性必修教材,由于学生有纲要教材的学习基础,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部分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突出重点知识的分析。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时空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整理知识结构,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渊源、历史影响,帮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历史分析与评价原则。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

    5、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中国古代选拔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古代官员的选拔

    (一)先秦----世官制

    二)春秋战国-----荐举、军功爵制

    (三)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四)两汉-----察举制

    (五)魏晋-----九品中正制

    (六)隋唐----科举制

    (七)两宋----科举制发展

    (八)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九)明清  ----科举制(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检查同学们的课前预习

    梳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选官制度的基本信息。

    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明清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利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历程,便于学生掌握总体特征。

    导入新课:你生活在哪个时代如何成为国家官员?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的例子,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新课过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世官制。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材料:“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已类稿》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含义、选官标准、选拔方式、存在基础、选官范围几个方面去归纳。

    (二)、春秋战国时期,举荐有才能的人或者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时期选官方式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产生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以图自保,避免被他国兼并,纷纷改革和重用人才;以血缘为依据的贵族政治难以适应统治者改革图强的需要,所以对官员选拔方式做出调整,也就是说官员选拔制度会基于现实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变化。

    (三)、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材料: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韩非子·五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含义、选官标准、选拔方式、存在基础、选官范围几个方面去归纳。

    (四)、汉朝:察举制。

    材料:汉高祖曾下诏求贤,要求“其有称明德者,御史、中执法、郡守必身劝勉,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

    材料:汉文帝十五年令“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由文帝亲自考核。

    材料: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的形成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含义、选官标准、选拔方式、存在基础、选官范围几个方面去归纳。

    (五)、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设立各级中正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来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授予官职。

    设问:九品中正制设立各级中正官意味着选官权在了哪里?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意味着统治阶层已经意识到,并试图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是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教材30页史料阅读,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材料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祥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的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2:魏晋之际,寒门升上品已非易事。西晋时,品第高卑的依据主要是家世,“状”,即德才的作用已不大。从而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只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祖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因此,他们做官不仅不需要竞争,甚至连起码的道德文化素养、政治统治之术也不必要去学习和具备。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效果如何?

    (六)、隋唐:科举制----确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31页,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了解科举制相关内容。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到,隋唐开始,统治者把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制度,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选官标准是才学和考试成绩,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需要吏部选拔后才正式任官。具体来说,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制举是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七)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思考:与隋唐时期相比,两宋时科举制度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完善?

    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

    ——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宋代完善的表现:

    ①“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八)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对汉族制度的模仿是不彻底的,比如说开科举,……元朝一直不断拖延,议而不行。……(忽必烈)觉得儒生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一直没有搞科举。

                                             ——党宝海《征服与磨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

    (九)、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僵化

    介绍: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生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前两段了解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三: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任务:评价科举制度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渊源、历史影响,帮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历史分析与评价原则。

    板书课前预习的表格,补充完整

    教学设计意图:在分析、解读史料的基础之上利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便于学生掌握总体特征。完善课前预习部分。

    小结:教师归纳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选拔标准由血缘到孝廉、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和考试成绩,体现出古代官员选拔的三个阶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聚焦高考:

    2020年·全国II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