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 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 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教学工具:教学一体机。
一、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 2、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 2、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 。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 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 。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的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消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色的花,后人便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此调最早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三、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深化理解:
问:李煜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用这种表示凄凉悲婉情感的词牌呢?(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相关料了解李煜的生平)
明确: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 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 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 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 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一国之君——阶下之囚。国破家亡
四、吟唱 、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一)、教法和学法:“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2、引出下面的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二)、赏析过程
问题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 束呢?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教师小结。
明确:“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
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词人
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 等,教师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东风又来是 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 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伤凄 凉的情感。
问题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 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自己的观点。
明确: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 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 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 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小结:
1、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变迁之感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 感慨人事 哀叹命运
2、本词写这些愁运用了哪些手法?
设问, 对比 ,比喻。
3、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4、板书设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阅和下节课对《声声慢》这首词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附: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