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集体备课大赛

唐芬
衡山县实验中学
初中
化学
九年级
上学期
人教版
  • 184
  • 4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开始,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波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瓶香水、品红溶液、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酒精、烧杯。

    学生用具:   

    两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无色酚酞试液、浓氨水、水、胶头滴管、试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小魔术

    “白花瞬间变为红花”

    [展示]“酒香不怕巷子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是怎么闻到花香、酒香的呢?

    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问]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播放动画】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板书】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分子         原子

    【投影】

    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结论】由图可知,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并且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第二张图片否则硅原子不能移动形成“中国”两字。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讲解]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20滴水为1mL计算)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

     教师先示范实验,再学生动手实验。

        1.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分析]证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分析]观察现象,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证明浓氨水呈碱性。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分子的运动。

    [提问]是哪种溶液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溶液中。

    [回答]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2.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播放动画】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花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什么情况下干得快?为什么?

    [小结] 湿衣服在阳光下或有风处容易晾干。在受热情况下,水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

    【播放动画】无水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小组实验探究

    【提问】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取30mL水和30mL空气, 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实验]手套中加入少量的酒精,手拿密封手套放在热水中晃动,观察现象。

    [总结]

    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大,固态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小,液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具有三个特点:

    1)体积很小、质量很小;

    2)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分子具有的这三个特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且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是微观重要的探究点,在教材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了解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是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二是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