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集体备课大赛

周艳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初中部)
初中
地理
七年级
上学期
湘教版
  • 312
  • 18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虽在小学有接触一些地理知识,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像,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通过认真判读、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大学法,逐步掌握世界地形的有关地图和地理知识,落实教学主题。


    教学工具

    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地形类型。

    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成图过程,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读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

    微课/视频讲解、读图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分层设色地图上识别地形类型。

    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成图过程,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读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1、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学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

    五、教学方法:微课/视频讲解、读图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

    海拔、相对高度的课前微课

    【课前练习】

    1、甲地海拔为8848米,乙地海拔为﹣400米,则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       

        A. 8448                     B. 8848                   C. 9248                      D. 400

    2、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海拔是200                                              B、乙地的海拔是100

    C、甲乙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是300                           D 甲丙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是300

     

    导入新课

    教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小郡同学暑假就进行了一次沿着中国北纬30度的旅行。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旅行拍摄的照片,感受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河山。

    播放视频《小郡的北纬30之旅》

    教师:我们的祖国河流山川壮阔,美丽!地表起起伏伏!

    我们把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形。刚才我们看到了各种地形的图片。请你根据小郡的旅游照片来区分地形。

    一、陆地地形

     

     

    教师:请根据地形图片及文字简介,说明这是什么地形并说明判断依据。

    【巩固一】教师:小郡同学回家后不小心将所有的照片弄混淆,请你帮他判断分类。

    【活动】希沃小游戏:照片分类

    教师:非常棒,同学们对于实景图区分地形已经掌握的非常好了。接下来展示给大家的是一幅标有海拔的,能直观展示各点起伏状况的地势示意图。请依据海拔及起伏判断各点的地形类型。

    【巩固二】希沃小活动:拖动地形名称至对应的位置


    【过渡】教师:在这样的陆地地形实景能直观、能直接反应高低起伏的状态,但是它有一些缺点,比如不够准确,前景比例大,后景比例小;山体背面地形状况不清;无法表面海拔高度的多少;难以绘制等。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准确和便于携带的地形图,为此,我们将至转化绘制为等高线地形图。通过一个小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二、等高线地形图

    【视频】学生录制的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实验器材:山体模型、白板笔、美工刀、直尺)

    教师:大家看懂了吗?考考你们。

    【活动】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1、说出A、B点的海拔。

    2、计算出BC两点及CD两点的海拔差。

    3、小郡设计了M、N两条路线,请你帮他选择一条,并说出选择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中,郡同学计划登上此区域最高峰,欣赏日出美景。请指出最高峰的位置。

     

     

     教师:我们会发现,等高线地形图虽有海拔标注,但是太复杂了。怎么处理呢?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弯曲复杂的等高线线条让我们阅读地形图时候眼花缭乱,有什么办法能使得它更加美观和易读呢?

    学生思考发言

    教师: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形地势起伏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不是可以随意着色?

     

     请你找一找着色规律。绿色,黄、褐色,白色,蓝色分别表示什么地形?

    请你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醒目,有立体感)

    【活动】寻找地形区

    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

    1、请你在图中找到一处平原,一处高原,一处山地,并说明理由。

    2、请在这里找到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说出你的寻找过程和依据。

     

    四、学以致用

         慧眼识图  

     ——走近我们的家乡湖南

    活动:

    读《湖南省地形图》,结合三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材料,请你为以下农作物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

    材料一:几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水稻:水稻喜高温、多湿、水稻土是最合适的土壤条件地势低平处利于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茶树:适合生长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

    猕猴桃树:适宜种植在土壤以深厚肥沃、透气性好区域,猕猴桃一般在8001800米都能种植,但以海拔10001600米较为适宜。

    材料二: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湖南省,省会长沙。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下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湖南省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3.64万亿元,长沙实现生产总值11003万亿元,排名第一,岳阳实现生产总值3411亿元,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常德居全省第三。

    材料三:湘西简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北,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东南以雪峰山为屏。这里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广大的森林面积,使得这里动植物种类多,矿产资源丰富。但修路难、行路难、发展难一直是湘西的最大瓶颈和痛点,复杂的地质环境,也使得这里多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读图结合材料思考

    1湖南省各城市之间经济水平差异大,思考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有什么关系?

     

     

     

    2)湘西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了哪些困难?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有何建议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