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集体备课大赛

谢依婷
菱溪中学
初中
地理
八年级
上学期
湘教版
  • 289
  • 4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节教材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二是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本节包括气温、降水、“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部分内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讲解,中国一月、七月气温图,中国温度带图,必条理清晰,知识点环环相扣,才能引人入胜。 

        


    教学工具

         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图,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因地制宜、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相关资料,并能分析其原因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候鸟老人”新闻导入。秋冬相交之时,东北地区有一批老人不远千里飞往海南过冬,第二年开春,天气回暖后又大批飞回来,向候鸟一样季节性、周期性地进行迁徙。为什么,这些老人如此大费周章地飞来飞去呢,学完本节课就能揭晓答案!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温。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指导读图〕七年级上册学过世界的气温分布图时,常用世界1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同学回顾,读等值线图的顺序。指导学生看图的基本步骤:先读图名——再读图例——找规律,获取信息。

    〔转承〕其中找规律,获取信息是读等温线图最重要的,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一下四个问题。请同学们将答案写在对应的答题卡上(课前发放),等一下找同学来上台回答。

    题目如下1:分别从我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找到气温最高和最低处,并分析原因;

                     2:分别算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南、北温差;

                    3:从图中获取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4:从图中获取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小组探究〕5分钟!

    〔指图总结〕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转承〕以上影响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征的原因,同学们都是从书本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我们地理学习中地图很重要,所以接下来我们通过几张图片加深对以上原因的理解。

    〔指图总结〕冬季:地球的热量来着太阳,北方地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于南方,白昼时间短于南方,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这主要是纬度因素;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首当其冲影响我国北方,而我国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则阻挡了冬季风的继续南下使得南方的热量得以保留,这里可以体现地形因素。

    夏季: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但昼长较长,南方相反,故两者获得的热量比较接近。此外,南方夏季多阴雨天,

    晴天少,获得的太阳光照被削弱。

    〔小结〕以上就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北方寒冷的冬天容易引发老年人心脑血管、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所以我们能解释为何大批“候鸟老人”不远千里从东北前往海南过冬,而由于夏季南北温差较小,所以那些“候鸟老人”在天气回暖后会选择飞回东北地区。

    〔承上启下〕从刚刚我们所学知识可以发现,我国气温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说明我国热量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概念简介〕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的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进行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以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指图提问〕在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和之前学过的1月0℃等温线的那一部分重合?

    学生读图回答:东段,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总结〕这是本节课学到的秦岭—淮河的第二个地理意义。

    〔转承〕深入学习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前,先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积温、活动积温,请同学们在书本35页标记。教师做简单介绍。PPT展示某地9月1日-9月9日的日均温,让学生列式如何计算积温和活动积温。

    学生列式回答。

    〔指图提问〕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以及地球五带的划分图。由于我国的温度带划分考虑到农业生产实际,和七年级学过的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明显不一样。提问:“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范围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并追问,谁的范围更大?

    学生回答:不一样,地球五带的划分中热带的范围大于我国热量带划分中热带的范围。

    〔转承〕接下来我们学习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PPT展示许多重要的地区(中国的行政区划以及中国的地形已学过)。教师示范某一个动画的拖动方式,选择两位同学上台将剩余的地区拖入对应的温度带,其他同学在书本34页图上标记好。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参与活动,PPT最后展示所有正确答案。

    〔转承〕不同的温度带由于活动积温的不同,作物的熟制也不同。教师解释熟制就是作物一年成熟的次数。

    〔指图提问〕教师一次指图提问学生每个温度带的积温及其熟制,学生参照书本表格一起回答。

    〔转承〕由于活动积温不同,适宜培育和推广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看看每个温度带主要的农作物是什么。

    〔引导活动〕PPT展示农作物的分类。联系七年级下册学过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选择两位同学上台,分别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拖入对应的温度带。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参与活动,教师在一旁补充。

    〔教师总结〕展示正确答案后,教师对易错作物,如冬小麦、春小麦  

    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

    〔小结〕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的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进行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每个温度带的活动积温、熟制及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区别。

     

    〔学以致用〕课后习题练习;加入课堂PK活动,增加趣味性!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