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15 白鹅 集体备课大赛

喻婷
白马桥街道中心小学
小学
语文
四年级
下学期
人教部编版
  • 323
  • 16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作家丰子恺在《白鹅》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作者通过描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课文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坐着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工具

    四年级1603的孩子活泼大胆,且基于对白鹅比较熟悉,能够在第一课时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基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准确的用词和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3-7自然段,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 学习作者抓住写特点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的写出鹅的高傲的。

    教学方法

    主板书:                     15.  白鹅                                 副板书:

                         叫声: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对比,让事物特点更突出

        高傲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描写,让事物形象更生动

     (喜爱)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反语,让表达更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今天喻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觉得它更像一首诗,你能背一背吗?

    2、以古诗《咏鹅》导入,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设计思路:因现在学生见到鹅观察鹅的机会很少,导入运用形象的图片,既引人入胜,又将直观感受印入学生脑海中。

    (二)抓高傲,理脉络

    1、回顾中心句

    师:你还记得作者是如何评价这只初来乍到的白鹅的吗?

    出示:好一个高傲的白鹅!(理解“高傲”的含义)

    2、梳理脉络

    师:鹅的高傲,只是作者说说而已吗?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领教到的?

    出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3、学习写作结构——总分式结构,回顾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思路:孩子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作者对白鹅的总体印象,因此本环节,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找准中心句和过渡段,梳理文章章,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也都能激发学生回答的兴趣。

    (三)挖“高傲”,知特点

    师:看来这只鹅的高傲非同一般,那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自主学习时间,来听听鹅的叫声,瞧瞧鹅的步态吧!

    1、安排学习任务:1-4小组读第3自然段,5-7小组读第4自然段,分别找找你认为能体现白鹅高傲的词语句子,划记下来,并用上高傲的语气读一读,还可演一演。

    2、第一部分——叫声

    (1)谁能说说,白鹅的叫声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语呢?

    生读后出示: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鹅的叫声之大、叫声之凶)

    (2)鹅到底在叫嚷啥呢?鹅语翻译官请你来当!

    情境一: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嘿!                。”(普通话版本的情境翻译)

    情境二: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喂!                 。”(宁乡话版本的情境翻译)

    师:真是太精彩了,我也真实感受过鹅的叫声,请看!

    (3)播放视频。

    (4)体会对比

    师:他们真是严肃郑重,厉声呵斥,所以又说“不亚于狗的狂吠”,像这样的句子我们能不能去掉呢?体会对比,会让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突出鹅的不仅叫声很大,且尽职负责。

    (5)齐读3段,感受“高傲”

    师:带着对鹅的叫声的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第3段,感受它的高傲与尽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多次读和说,是为理解“高傲”打下基础,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演一演,让学生乐于交流和表演,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想象说话,发挥学生自主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2、第二部分——步态

    师:听着大家牛气冲天的朗读,我也忍不住想象这只高傲的白鹅该是如何行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让我们一起欣赏鹅那更傲慢的步态吧!

    (1)请出一名同学进行表演,女生读第4段,男生进行欣赏,思考:鹅的步调是用哪几个词语来形容的?

    (2)交流,师相机出示出示: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3)播放净角出场、鹅散步两视频,生观看视频后模仿

    (4)段中为何又要多此一举来讲鸭的步调呢?再次感受对比的手法,播放鸭和鹅的对比视频。

    (5)再次进行朗读及表演,感受鹅步态的傲慢。

    师:精彩,果然是高傲的动物!让我们用上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来评价上台同学的表演: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设计意图:戏剧中的净角对学生来讲的确陌生,白鹅那大模大样、从容不迫的步态以及鸭子急促不安形象也只出现在文字间,因此用视频直观演示,进行对比,有助于对鹅的步态的高傲进行理解。学习前后演一演,让课堂呈现动态美。

    3、第三部分——吃相

    师:听说鹅的吃相更有意思,你知道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5-6自然段,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1)出示研讨任务,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鹅吃饭给你怎样的感受?(相当规律,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当水盆在近处时,它……

    当水盆在远传时,它也是……

    (好一只讲究鹅!)

    (3)体会动作描写,让白鹅的形象更生动

    狗偷吃鹅食——“鹅去狗来,鹅来狗去”

    出示: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里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

    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

    鹅老爷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狗偷吃鹅食这一幕,读来就颇有趣味,再进行动画展示,更是会令孩子们产生有趣的想象。

    (四)悟高傲,体会情感

    师:果然是老爷气派,毫不客气,难怪说它吃饭人们得站着侍候,它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思考:为什么作者面对一只神气高傲的鹅,愿意心甘情愿地侍候着它,任她发脾气,还为它服务称它为老爷呢?

    2、理解“鹅老爷”的意思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再加入喜爱的语气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设计意图:体会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感悟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五)学习采用的写法——反语

    1、学习反语表达

    师:像这样的句子,表面看似批评,而实则是表扬,用的就是反语手法。

    出示文中例句:真是架子十足!

    2、学以致用

    弟弟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妈妈说:“瞧你干的(   )。”

    (反语,让语言更幽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面上不喜欢白鹅,实际却特别喜欢这只白鹅的反语手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运用。

    )推荐阅读 《猫伯伯》

    )总结表达方法,拓展小练笔

    你喜欢什么小动物?用我们今天课堂上所学来写写它的特点吧!(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作业布置:

    1、阅读57页《白公鹅》,比较与《白鹅》的不同写法

    2、完成小练笔

    3、熟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获得愉快得情感体验,延伸、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