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本课是在学生已初步知道物体有轻重的观点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它既是要求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和进率,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吨的理解”作铺垫。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已经有所了解,无数次地实践过,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点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同时农村学生对旧制重量单位:斤两比较熟知,所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点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和儿童的天性,好奇心特别强。对此可以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克和千克“的概念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感知”克和千克,建议学生准备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称量。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克和千克
图片 (略) 克(g)、千克(kg)都是质量单位。
1000克=1千克
1kg=1000g
1千克=1公斤=2斤
克与千克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重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克和千克.
三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 教学准备:盘秤、2分硬币、食盐、各种物品…….
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收集汇报
1、从生活中广泛收集关于常见物体的质量
(1)让小朋友汇报收集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有多重。
(2)师小结: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重量的,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事物体的质量。课件出示各类物品并强调“质量”二字。
(3) 师提问:那要表示物体的质量可用什么作单位呢?
(4) 学生说到斤,公斤时,教师强调斤,公斤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表示质量的单位。
(5) 学生说到克,千克,教师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题)
二、 探究新知
(一) 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
(1) 出示老师之前收集的一些物体,并请学生仔细观察,知道了什么?
(2) 学生把他们看到的信息汇报出来。
(3) 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并通过分析刚才的信息,有所发现。
(4) 生说发现:a有些用千克作单位,有些用克作单位。B重些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轻点的用克作单位。
(5) 师小结并出示课件:计量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
(二)认识克
(1) 出示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并说说感受(生说)
(2) 要表示它的质量可用什么作单位?生回答
(3) 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什么方法能知道?
(4)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学生,在哪些地方见过秤?
(5) 出示各种各样的秤,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6) 通过简要介绍天平,让学生了解天平的组成,认识砝码,最终引出用天平秤出2分硬币的质量。
(7) 实际操作:用天平秤出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天平的用法和原理。之后请每位学生拿起桌面上的硬币 感受1克。
(8) 活动:用天平称量1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并请学生做小帮手,让其他学生观察称量的过程,感受称量的过程。称量好后,请学生 感受1克黄豆的质量,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让学生一手掂2分硬币一手掂1克黄豆,并说感受(一样重)师小结:都是1克当然一样 重。
(9) 让学生感受老师准备的10克,20克,50克,100克的物品,通过掂一掂记住那些感觉,为后面认识千克作准备。
(三)认识千克
(1)拿出食盐,让学生掂一掂,猜猜这包食盐有多重?请学生代表1掂并说感受,然后在学生的另一只手里放一枚2分的硬币,对比着掂一掂,说感受。学生代表2猜一包食盐大约有多重?(生猜)
(2)师引导学生看质量标识,课件出示净含量:500克。强调“净含量”指的是去除包装里面物品的实际重量,即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3)一袋食盐是500克,那两袋呢?(1000克)让学生自己说,并进而提问是如何得出的。
(4)师小结:两袋食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成重1千克,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所以1千克就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让学生大声读,从而加深记忆。
(5)请个别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说感受,并和1克的硬币对比着掂一掂(同时在学生另一只手中放一枚2分的硬币)得出结论1千克比1克重得多。
(6)全班学生集体感受,用小组内的两包食盐轮流掂一掂,并把感觉记在心里(还可以和1克的硬币对比着掂一掂),完成后教导学生将食盐轻轻放回原处,渗透轻拿轻放的思想。
三、合作学习
(1)我们可以通过物品上的质量标识知道物品有多重,那一袋没有质量标识的苹果又该怎么办呢?(用秤称)
(2)老师把这袋苹果放到盘秤上称,并让学生观察如何知道所称物品的重量,从而得出“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3)出示课件,这袋西红柿有多重?是如何知道的?这位小朋友的体重又是多少?生先说,师再进行分析。
(4)小组合作
1、估一估,桌上的水果1千克大约有几个。
2、用桌上的秤称一称,验证你的想法。
3、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同样是1千克的物品,称量出的个数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同样类型的物品大小可能不一样。
四、反馈练习
(一)估一估
下面的物品那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呢?
(二) 把克和千克送回家
(三)当一当小法官
(1)鸡蛋50克,拿出一个鸡蛋用学生桌上的秤验证一下。
(2)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是错误的,因为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3)7岁的小朋友重2千克,是错误的,并请刚好7岁的学生上前在体重秤上称一称,并由称出的体重告知学生,很多时候人的体重并不是整千 克数,我们可以取一个近似值,整千克数。之后让学生们猜猜老师的体重,然后借助体重秤称出体重,再一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读出 体重。
(4)等量代换,懒羊羊也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把想法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生回答)
五、小知识
你们想知道克与千克的来历吗?(想)好,请看(出示课件)
六、课后欣赏
师:小朋友们,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可与千克,还有很多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质量的世界去看看吧!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