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伯牙鼓琴 集体备课大赛

张娇伶
新化县白溪镇中心小学
小学
语文
六年级
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
  • 135
  • 4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一、文体特点。

          (一)故事感人。《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以“听琴——赞琴——破琴”为故事线索,完整地呈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民间故事的来轮去脉。文脉清晰,结构完整,人物语言精当,情感真挚,形象鲜明,情节感人,具有一定的讲述性与可读性。

          (二)文言文体。较白话文而言,《伯牙鼓琴》语言精炼扼要,出现了“之”“乎”等文言文常用词,出现了“少选”等罕见的古用词。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也具有阅读挑战意义。

    二、文化底蕴。

          (一)知音文化。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鼓琴》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崇高友情的标准。故事以“高山流水”为媒,歌颂友情的志存高远,知音的真情真谛,历久弥新,千古永存。

          (二)艺术平等。《伯牙鼓琴》中,一介樵夫锺子期却能听懂琴音之“高山流水”,这远胜于宫廷将侯,名门贵族。文言文中含蓄道出:无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工具

            本课文章短小、浅显,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但是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对于文言文摄取的知识不多,对于正确的断句,阅读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以读为主线。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线,让让学生读通,读顺,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文言文中包含的情感,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2.自主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画停顿线、互读互纠、师生对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并背诵《伯牙鼓琴》。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能通过学习感受伯牙和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朋友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初悟知音

        师: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看同学们这气宇轩昂的样子,看来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文。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屏幕上的诗句

       一)出示一组表达知音的古诗句:

          知音者城希,念子不能别。                ——唐 韩愈

          当路谁相假(jiǎ),知音世所稀。    ——唐 孟浩然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 岳飞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一)师:你觉得“知音”是什么意思?你有知音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学习一篇有关知音的文言文。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去倾听《伯牙鼓琴》的故事。(板书:知音)

      (二)出示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三)出示图片,理解“鼓”的意思。再读课题。

    三、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一)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课件出示: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圈出来,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师巡视。

       (指名学生读,再请学生进行评价。

       (老师正音。

          少(shǎo)选之间    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伯牙破琴绝弦 ( xián)

          师小结:借助注释,可以知道一些字词的读音。

       (六)老师指导语气词“乎”的读法,出示相关语句。(搭配手势)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小结:朗读语气词“乎”时可以拖长一些再停顿,更具韵律美。

       (七)花式朗读晓停顿。

          师: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1.教师范读。(播放音乐)

         2.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自由读课文。

          师:你们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4.分男、女读,读完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红色字体的部分,学生读黑色字体的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四、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能把这篇文言文读通顺,读流利了,那这篇文言文就学完了吗?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学生反馈在家预习时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反馈后请其他同学回答,老师适当引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方”是正在、正当的意思。

        预设2:“破琴绝弦”是什么意思?

         ......

       (二)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1.小组之间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进行指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同桌之间相互讲。

           2.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师生共同概括主要内容。从你们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这个故事讲到了两个人物,一个叫伯牙,一个叫子期,伯牙在鼓琴,锺子期在听……

            (板书:伯牙 锺子期 鼓琴 → 听  太山 → 巍巍乎 流水 → 汤汤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有高山、流水吧?还会有些景物呢?

      (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花草树木,璀璨的星空……)

         2.师:现在,请你们像锺子期一样来夸赞一下伯牙。(出示图片)当伯牙鼓琴,志在朝阳──

       生答:“善哉乎鼓琴,旭旭乎若朝阳。”(借助手势读出韵律美)

         3.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若明月。……

        4.师:你们也成为了伯牙的知音。无论伯牙的琴声出现了什么景物,钟子期都能感受到,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二)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师:伯牙被人尊称为“琴仙”,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预设答案:不会)而锺子期只是一个樵夫,他们二人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为什么伯牙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呢?(出示相关资料)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师:曾几何时,伯牙作为宫廷琴师,弹遍天下曲目,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有一次,他给楚王弹琴,正当他沉醉其中时,楚王却在那里酣然大睡,你能感受到他当时怎样的心情吗?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无奈……)

         3.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他多么希望有人赞叹──

         生:巍巍乎若太山。

        4.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他多么希望有人赞叹──

          生:汤汤乎若流水

        5.师:后来,这个人出现了,他终于遇到了子期,你能体会到伯牙当时怎样的心情呢用一个字来说?(预设答案:喜)用包含“ 喜”的四字词语来说?

       (预设答案:喜出望外、喜不自胜、喜笑颜开……)

        6.让我们带着这种喜出望外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配乐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7.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生活上的知音,人生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人生的知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啊!

        8.师:伯牙和子期因琴相识,相见甚欢,他们多么希望能像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于是,他们相约到第二年仲秋在老地方相见,可是到了第二年,伯牙却发现钟子期已经离世。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无人懂他的日子,他已经无法忍受。最后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绪。——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9.你们能感受到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预设答案:痛不欲生、悲痛欲绝……)

         10.师:让我们带着情绪来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是因为——锺子期死了;是因为——世上再无知音。

          (板书:死   绝弦)

    六.丰富内容,深悟知音

         (一)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二)师:是啊,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三)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成语“高山流水”就出自这里,用来比喻知音难觅和乐曲高妙。虽然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写的曲子同样精彩。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一起吟诵这千古绝唱的《伯牙鼓琴》。

          (四)学生深情朗读。(配乐)

          (五)师: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同学们,我们的小学生涯只剩下半年多的时间了,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地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向伯牙和子期一样高山流水遇知音。(配上同学友好相处的图片

    七、布置作业

             作业:把文言文《伯牙鼓琴》改编成一个故事。力争用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方法。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