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放牛山歌》 集体备课大赛

向丽娟
星城实验小学
小学
音乐
三年级
上学期
人音版
  • 63
  • 3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节课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唱四川民歌《放牛山歌》。《放牛山歌》是一首节奏活泼旋律明快、单乐段分节歌曲。歌曲旋律高亢、委婉,起伏跌宕,也是一首表现山区人民勤劳朴实性格的山歌体裁歌曲。具有民族特色的衬词展现了四川民歌特点。第一乐句的第2小节与第4小节分别采用了上移一度和同度进行的手法。衬词“哟喂”及“啥”字地方方言的运用,使歌曲富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XX..”切分节奏的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的心情得到了欢畅的抒发。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同头换尾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劳动的喜悦之情。


    教学工具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在音乐课堂中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实施的教学措施,但在对音乐的旋律、音准把握及对音乐的感受力培养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他们聪明活泼,好学好动,接受事物快,表现力强。在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认真遵循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并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协调能力。

         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当代的音乐作品对于他们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下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近代、现代优秀的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从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较完整地用地方语言演唱《放牛山歌》,表达四川牧童欢乐、愉悦劳动的心情。

    2、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山歌。

    ② 通过聆听和演唱,能够感受四川民歌浓郁的高亢、嘹亮的风格特点。(一领众和、一字多音

    ③ 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

    ④ 了解四川方言,并用方言演唱。

    3、过程与方法:运用体验、探究《放牛山歌》,感受四川的山歌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高亢、嘹亮的歌声背唱歌曲《放牛山歌》。

    2、让学生掌握歌曲中出现的“背上那背个哟喂”的节奏,并能够正确的演唱。

    3、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4、唱好“一字多音”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课题:《放牛山歌》

      “一领众和”音乐知识

    2美丽景色贴画


    3、师用图片引导生背记歌词形成的山间放牛美丽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言:欢迎大家来到向老师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山野间游玩。首先,请你们仔细聆听,山野间都有哪些声音? 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贴风景部分)

    师:春天来了,树叶发芽了,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蓝蓝的天空中白云飘着,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二、感受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放牛山歌》,师生律动,感受乐曲的情绪

    ① 师:山野间如此美丽,请同学们合上音乐节拍,跟着老师一起去山野间走一走,并想一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 听!山的那边传来一阵呼叫声....

    星小娃儿们,哎~     放牛去咯~  来咯~

    (设计意图: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你们的表现力真棒!

    2. 第二次聆听歌曲《放牛山歌》,师生+引子律动,再次感受山歌的韵律。(师加入引言呼喊)

    ① 师:孩子们用律动感受了乐曲的欢快,山野间的人们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源于生活,在山野间他们会随口歌唱。下面让我们呼叫娃儿们,再来动一动。

    ② 问:刚刚老师都加入了什么呀?

    ③ 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呀?

    3. 第三次聆听歌曲《放牛山歌》,生律动,师+方言读歌词,并用双响筒伴奏。

    师:老师再来读一遍吧!你们能拍手为我伴奏吗?

    师:老师刚刚读了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呀?

    师:但,学之前,我还想问一问孩子们,老师刚刚是不是用普通话来读的歌词呢?(找出方言读音字)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老师用哪里的方言来读的呢?请你听好啦!向老师呀从四川来,说的是四川话,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用四川话来学唱歌曲呀?



    三、歌曲学唱

    1.歌词教唱。

    ① 解决方言中的词。

    师:既然想学歌曲,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歌曲中出现方言的词。(岩ai、个guo、啥si、哥guo、柴cai)

    ② 生跟师读歌词。(解决难点节奏)

    ③ 师生接龙读歌词。(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师:接下来老师想跟你们玩一个接龙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来玩?老师读黑色部分,你们读红色部分。

      师:你们真的是地地道道的四川娃儿,语言天赋太棒啦!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领,你们和,体现了山歌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④ 背歌词。(利用图画,一问一答。)

    师: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老师用图片引导来问,看你们是否能把歌词记下来。

    ⑤ 完整记忆歌词。

    师:现在我要加大难度,我们合伴奏完整体验一次,你们把歌词背下来。

    3. 歌曲教唱。(方言)

    师:你们真的太棒了,一小会的功夫就把歌词记了下来。看你们如此厉害,老师忍不住高歌一曲,你们想不想听呀?

    ① 师范唱。

    师:感觉怎么样?好不好听?

    ② 问答形式教唱歌词。(一字多音)

    师:那现在我们以问答的方式来学唱歌曲,老师问,你们答,老师唱完一个乐句后,你们唱。

    师:刚刚孩子们演唱的这首歌曲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一字多音的创作手法,分别出现在这些地方......(PPT)

    ③ 一领众和唱歌曲。(律动)

    师:真棒!你们还记得我们刚刚读歌词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吗?接下来老师还领方框外的,你们和方框内的,最后蓝色方框我们一起唱。

    师:我发现你们真是歌唱小神童,太好听了。接下来我们完整演唱一遍,再次体验山歌的魅力。

    ④ 完整演唱一遍。

    师:同学们把歌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都沉浸在其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歌曲最后一个乐句与哪个乐句相似?

    师:是的,最后一个乐句再现了第4乐句,体现了牧童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劳动的喜悦。

    ⑤ 背记歌词,利用图画。

    师:下面我们还是运用图片来记忆唱歌曲,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你们真是记忆小天才,一小会的功夫就把歌曲学会了,你们今天表现这么好,给你们一个奖励,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请你们欣赏:......


    四、感受民族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师:它呀,叫九子鞭,又叫莲湘,是四川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的一种舞蹈道具。它是由9个铜钱和竹子制作而成。

    1. 师表演。(引出课题《放牛山歌》)

    2. 生学打九子鞭,师强调规范使用,并回顾律动拍手。

    师:还记得我们最开始的律动吗?.......

    3. 合伴奏一同敲打。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四川九子鞭敲击节奏带给我们的热情。请你拿好你的道具,随老师一起敲一敲。

    4. 创编动作。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你们可不可以为我们歌曲中“哥儿啰喂.....”来创编动作呢?

    5. 完整表演。

    师:下面让我们加上自信的歌声、律动、呼叫小伙伴放牛去咯~


    五、解读歌名《放牛山歌》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谁可以为它起个名字呢?

        创作家心中的歌曲名,叫《放牛山歌》。

        《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民歌。山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体裁形式,多为在山野间劳动时所唱,所以它的歌唱形式非常自由,音调明亮悠扬。



    六、课堂小结

    师结束语: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音乐文化,走进民歌,你会发现它是多么引人入胜,老师希望你们今后能了解更多的民歌,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师:最后,让我们完整演唱歌曲,呼叫小伙伴一同放牛去咯~~

        走咯,放牛去咯~让我们依次踏着音乐走出教室咯~

      (第一段原地表演唱歌曲,第二段随乐演唱并走出教室。)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