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循环 集体备课大赛

郑小包
高中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
  • 939
  • 11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高考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基于对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应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活动把握重点和处理难点,老师合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解惑。

    教学工具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并且了解了关于流水地貌等水圈的相关知识。但是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陆地水和海洋水的咸淡,理解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并能画出简易示意图

    2.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2. 通过动手画图、读图分析,熟悉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水循环,学生从时空的观念辩证看水资源的保护,增强节水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循环过程环节、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过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水循环

    (绘水循环示意图)

    1、概念

    2、类型

    3、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促进水体不断更新

    3、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4、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过程

    导入

    PPT展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颗非常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它看上去更像一颗“水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整个星球表面海洋占据了71%,陆地仅占29%。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展示本堂课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

    【设问】

    1.地球上的水都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呢?(固、液、气)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在哪里?(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

    3.地球上的水体主要为哪三大类?(海洋水占96.53%,陆地水占3.469%,大气水占0.001%)

    引出水圈的概念——蓝色的海洋连同陆地上和大气中的水共同构成了水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都需要水。

     

    PPT展示——农夫山泉广告图片——“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学生思考】

    水从哪儿“搬运来”?(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而不是海洋)为什么不从海洋获得?

    (海水是咸的,无法直接饮用)

    总结——按水的咸度可将地球上的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设为什么陆地水淡而海水咸呢?

    (由此引出水循环——涉及到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

     

    【板书】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空出板画的空间

    老师引导:陆地淡水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气降水:雨、雪;海洋水吸收太阳辐射蒸发,这些水汽有些直接在海上形成降水(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有些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降雪,(水汽输送、降水)所得的水是淡水。陆地水体便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具体结合视频板书绘图对照要求同学说明和绘制相应水循环示意图。

    【总结】【板画】

     

    【过渡】常见人类活动会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课件展示案例:

    1、硬化地面——引导学生回答讨论和得出结论:影响下渗和地表径流。

    2、植树造林——引导学生回答讨论和得出结论:影响蒸发、下渗和径流等环节。

    在得出影响下渗结论后进一步分析是下渗增多还是减少,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合学生疑问,播放实验视频,提醒学生观察后分析具体结论。

      播放植被与径流相关实验视频,分析结论结果:

    【总结】 1、加大蒸腾,增加水汽蒸发量和大气水汽;

         2、树冠阻滞,减缓汇水速度;

         3根系和枯枝落叶阻挡,减缓汇水速度,延滞下渗时间,增加下渗;

         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保护植被,爱护水资源。

    展示图片体温本地区(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的主要径流流:峒河参与的是水循环的那种类型?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水系图分析峒河不仅参与陆地内循环,也参与海陆间循环。——提醒学生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进一步强化本课时知识重点:水循环的类型的区别对比与实际问题分析。

    【过渡】为什么河水多淡水而海水是咸水?

    引导同学讨论分析后对照得出结论;

    【总结】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形成陆地水,一部分重新汇入海洋当中,称为地表径流。有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透水岩层和土壤渗透到地下(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在渗透和流动过程中,携带了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最终一部分地下径流又汇入海——海陆间循环(板画——海陆间循环)。这些矿物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海洋,很难再出去了,海洋水会不断蒸发,但是盐分会保留下来,越积越多,于是海水便逐渐变咸了。这个原理与我们生活中的某些地理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展示火锅PPT

    请一位同学分享他吃火锅的经验,以此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强化:“农夫山泉有点甜”,为什么甜?水中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

    【归纳】所以,陆地水体更新有空间差异,有的地方以陆上内循环为主,水体更新较慢,有的地方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水体更新较快。海陆间循环联系了海洋与陆地水体,促进了陆地水体的更新,而水循环更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圈层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过渡】会在循环过程中有哪些地理意义?

    要求学生回顾前面刚学的内容,看水循环图和流水动图,回答问题:

    引导总结,得出结论:

    ①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地球上水的总量维持不变,维持水的动态平衡;在水的固液气三态转换过程中,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黄河形成地上悬河——流水堆积作用;黄河三角洲——入海口淤积形成“新大陆”。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总结】

    一、“水的行星”

    1、存在形式——固、液、气

    2、水体类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

    2、类型

    3、环节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地球上水的总量维持不变,维持水的动态平衡;在水的固液气三态转换过程中,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黄河形成地上悬河——流水堆积作用;黄河三角洲——入海口淤积形成“新大陆”。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总结归纳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会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哪些措施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其他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有利影响: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等;不利影响:滥伐森林、过度抽取地下水等。)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五、情感态度提升——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体的更新是有周期的,湖泊更新慢,内陆湖泊比沿海的湖泊更新更慢,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水污染更是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尊重自然规律,也是尊重人类自己。

    六、随堂练习

    以高考题为案例分析: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

    2、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课后思考)。

    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做完课堂练习后总结提醒同学注意本课时知识的综合应用。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