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山行》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人家,有人家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表明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因此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富有理趣的警句,也点明了喜爱枫林的原因。诗人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豪爽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课外阅读中也积累了很多诗词,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是本册的第一首古诗,要继续加强对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情感。并进行古诗学习方法的交流和总结,为后续两首诗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会认“劲、斜”两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四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获得审美的愉悦。
山行 古诗学习方法
藏——诗理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想象画面
反复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一位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地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山行》。(同步板书古诗题目)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解诗题,知诗人。
(1)行()出示微动画,解字源“”行)
(2)行:行走
在哪里行走
山行:在山上行走。
(3)是谁在山上行走?介绍诗人杜牧。
2、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节奏
(1)自由读,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检查字音,进行纠正。注意“径、斜”的读音。
(3)师范读,学生根据范读画出古诗的节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读到朗朗上口为止,互相评价。
3、诗人在山林中看到了什么美景?学习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5)女生读,男生再读
(6)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景色的美
(7)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学习方法(借助注释)并板书
石径斜: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 学习方法(结合插图)并板书
白云生处的“云”很美,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学习方法(想象画面)板书
反复诵读一二两句(学习方法)后,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词义,理解诗句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学习过程中用上刚刚总结出来的四种学习方法。(借助注释和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反复诵读)
(8)汇报交流,通过自主回答和指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4)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啊!其实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让我们沉下心来?再细细的品味,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一边播放课件,边放背景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使人不惊赞叹: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2、指导诵读
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欣赏了秋天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美的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读出画面美和韵律美,全班齐读(配乐朗读)。
3、你们读得也很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背诵这首古诗,同桌互相背诵,最后全班背诵。
4、总结背诵古诗的方法:
1、选取几处关键词
2、想象画面
3、多读成诵
四、拓展阅读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业布置:给《山行》古诗配画。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