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课标要求: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标解读:课标向我们提出了方法、内容和学生要达到的水平程度三个指导。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通过“说明”这一行为表现出来,如何说明呢?则需要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来进行探索与分析。
教材解读:本节内容由“成土因素”和“土壤剖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材以位于江西东南边陲的寻乌作为课程导入的情境材料。那里虽然群山环绕,交通闭塞,但由于土壤的特殊性,在农耕时期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百姓的移入。由于情境的材料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剧烈的反差,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土壤的认知需求和探究欲望。但由于距离较远,情境的代入感不明显,所以在施教时,更改了情境环境,以湖南柑橘作为导入材料。进而学习土壤是什么?组成物质有哪些?分别与气候、成土母质、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学生进入高一已经2个月有余,地理学习的逻辑思维正初步养成。该节内容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对于描述地貌景观特点的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地貌景观的方法的学习对本节从不同维度观察土壤有借鉴意义。同时,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形、气候两大要素的基本现象、基本原理,从整体性来看,气候和地形的要素是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对于本节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可以直接调用相关气候和地形的知识。但对于土壤一节,学生是生疏的,再加上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区, 对土壤的直观感受更是知之甚少,也对本节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描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野外观察、地理实验方面,学生经验极为欠缺,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基本没有机会带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材料也较为欠缺,因此,本节课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材料,让学生充分体验地理实践力的魅力。
区域认知:根据区域的相关信息,描述并分析土壤的特点;能根据当地土壤状况,分析说明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综合思维:能够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与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联系;能够对比不同类型土壤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土壤标本,思考土壤形成过程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人地协调观: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土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因素。
提问:橘子洲作为长沙的典型地标,你知道为什么叫橘子洲吗?
展示材料:
材料一:湖南省是全国柑橘生产大省,2005年以来产量稳居全国第一。2013年湖南省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40.53万hm2,柑橘约占全省水果总面积的75%;柑橘产量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86.60%。柑橘农业产值130亿元。在部分县市,柑橘成为了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均以不断增大种植面积来促进产量增长,而果实品质不佳。[1]
提问:为什么水热条件均适宜的湖南生产柑橘的品质却不佳呢?有可能是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好奇心,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1] 资料来源:黄兰,周卫军,崔浩杰,周奕廷,曹胜,刘双.湖南柑橘土壤中微量养分特征及施肥对策[J]. 土壤,2020,52(02):287-293.
品种优劣、土质肥瘦、管理理念等
过渡:影响因素大家都说得对,今天我们了解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土壤。首先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思考土壤在哪里?组成成分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过渡并提问:土壤作为营养物质的来源,为柑橘生长发育提供大量的养分,研究柑橘园土壤养分丰缺对柑橘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意义。要了解种植柑橘的土壤特点,你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搜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点击ppt
材料二:红壤发育在气候湿热的环境下,钾、钙等碱性离子淋溶,富含铁、铝等氧化物。
表1 湖南柑橘主产区土壤中有效铁、锰、铜含量和分布频率
养分 | 区域 | 均值mg/kg | 分布频率(单位%)(数据的分布占比情况) | ||
缺乏 | 适量 | 丰富 | |||
有效铁 | 湖南省柑橘园主产区 | 90.6 | 2.4 | 10.7 | 86.9 |
有效锰 | 42.0 | 2.4 | 33.3 | 64.3 | |
有效铜 | 2.07 | 13.1 | 21.4 | 65.5 |
提问:
1、根据表1,请思考为什么有效铁等含量较高?
2、土壤颜色与铁元素的富集有什么关系?
3、酸碱性如何?
师生共同回答:
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
2、湿热环境,铁离子被氧化,呈红色。
3、碱性离子被淋溶带走,呈酸性。
资料三:四川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变来的。
资料四:教材P122,阅读资料。
过渡并提问:
4、气候湿热地区就一定会形成红色的土壤吗?可能还与什么有关?请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成土母质怎么形成?
(2)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与气候、生物有什么关系?
(3)成土母质对土壤有何影响?
(4)红壤的质地怎么样?
在第二个问题后教师补充:
a、观察下面两块岩石的图片,思考还可能与什么要素有关?
玄武岩(左)花岗岩(右)
b、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师生共同总结:
(1)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在原地发生破坏作用,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渐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2)气候直接影响风化作用的强弱,温度每增加10摄氏度,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摄氏度增加到50摄氏度,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干旱半干旱地区,日较差较大,物理风化明显,气候湿热地区,化学、生物风化作用明显。
(3)影响透水透气性,保水保肥性,以及决定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4)红壤质地较为粘重,保水保肥性较好,透水透气性较差。
材料五: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有机质含量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有机质含量次之,荒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有机质含量较低。
表2 湖南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分布频率
区域 | 平均值(g/kg) | 分布频率(单位%)(数据的分布占比情况) | ||
缺乏 | 适宜 | 丰富 | ||
湖南省 | 19.9 | 56.1 | 39.0 | 4.9 |
湘南 | 20.5 | 46.2 | 42.3 | 11.5 |
湘西北 | 20.9 | 50.0 | 46.7 | 3.3 |
湘西南 | 18.1 | 73.1 | 26.9 | -- |
提问:
5、根据表2,红壤还有什么特点?
6、根据材料五,请分析黑土的有机质含量比红壤、荒漠土高的原因?
7、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有机质含量?
师生共同总结:
5、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6、来源(生物数量;积累)
消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7、气候、地形、时间
红壤特点的影响因素:气候、成土母质、生物、地形、时间
材料六:土层太浅影响柑橘根系生长,要求土层深度至少80厘米以上。柑橘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最适宜柑橘生长的土壤是壤土和沙壤土(指土壤质地,表示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适宜的土壤pH为5.5~7.0,最适宜pH为6.0~6.5,土壤有机质含量3%以上,柑橘容易获得丰产、优质。
提问:
8、结合今日所学,根据给出材料,请你为湖南柑橘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1)如何改良土壤酸碱性?
(2)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如何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师生共同总结:
(1)施用调理剂,例如:熟石灰;
(2)施用有机肥、栽种绿肥、洒沼渣、沼液
(3)犁地、掺沙子等
补充:在酸性较强的土地上可以培育耐酸的作物,例如:油茶、茶树、马尾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以及人类活动有关。了解到了土壤对我们的重大意义,不仅是土生万物的载体,也是生物生存活动的家园,更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因为人类的出现,我们通过不断的改良,培育出了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比如:水稻土;但同时,因为一系列不合理的措施,我们也剥夺本应归坏给大地的养分,不断的耕种,灌溉,导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始出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我们要知道,自然是不需要人类的,而人类却离不开自然,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保护好脚下的这片土地,守护这颗亿万星辰中独一无二的蓝色弹珠--地球。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