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接触过, “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 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也已知晓。包括学生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对天平的结构、用法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课件,1个托盘天平,2瓶钙片,6个简易天平,记录单。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寻找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找次品的过程,掌握找次品的方法,体验最优方案的原理。
直观演示、合作探究
播放3.15打假视频,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出示2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少的1瓶找出来。((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2)用手掂一掂。(3)用天平称一称。)
2、出示一架天平,讲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少的那瓶)找到了,如果有3瓶钙片,其中1瓶是次品,少了3片,那么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
4、引导学生借助天平找少的那瓶钙片,并汇报找次品的方法,学生汇报,教师操作。
5、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2页例2,默读读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至少”“保证”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找出次品,并填写活动记录表。
3、引导学生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探索规律。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才能使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操作验证。
师:用你猜想找出9个产品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练习:用你的方法快速解决10个物品中有一个次品,称几次可以找到次品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能保证”就是指每一条“可能的路径”都要考虑到,不能停留在“运气好”的情况;“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法。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用寻找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对所发现结论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这么多内容如何在40分钟得到落实;都是值得深思的。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做的好的方面: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首先,我以3月15日是什么日子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继而播放“3.15打假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冲击,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欺骗手段,从而通过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危害,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引出研究课题“找次品”并且引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主体意识。课一开始,就发挥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过程注重循序渐进
一开始我让学生先从2瓶钙片中找轻一些的钙片,让学生体验初步经历解决“找次品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过渡到3瓶钙片中找轻一些的钙片,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将天平抽象为以天平平衡原理作为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初步学会用树状图表达推理的过程,同时通过2、3对比让学生利用天平称重进行判断,除了天平两个托盘的位置外,天平外的物品可以进行推理判断。这就为分三份提供了直观的经验,为后面的探索作准备。再通过解决8个零件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案,如何在众多方案中找到一种最优方案呢?这就需要让学生借助天平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不同的方案,对比分析找出最优策略。大胆猜想,但是仅凭这一个特例就说明猜想正确太过武断,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验证。(零件数可以随意设定,不要太小就好,数字大一点可以体现方案的优越性)我们当时选取的是9,一次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学生得出最优策略。乘胜追击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不利用天平,采用树状图展示思维找次品过程,并请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顺利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三、结论注重猜测与验证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波利亚认为:“参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猜测与验证来实现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自由猜测入手(在得出从8个物品中找次品得出结论,把8分成3份并且尽量平均分后,所称的次数是最少的。然后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把它尽量平均分成3份后,所称得的次数是最少的呢?然后学生就会想到拿一个数去验证。通过数字9的验证,从而得出了结论。通过这个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继而利用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验证猜测,从而理解概念,启迪思维,把握规律,知晓原理。
不足之处: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得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后,进行更多的探究,没有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这种策略的优势,只清楚要这样做,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在作业设计的地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