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点:
- 时 分 秒 当前视频时间点
- 问题:
-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 选项一
- 正确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 错误跳转时间:
- 时 分 秒 同锚点时间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1.编写意图
《有趣的语言翻译》出自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五》的“梳理探究”版块,属于跨学科、跨文化学习活动。教材从“诗歌翻译”、“翻译经验谈”、“翻译与文化交流”、“课外延伸”四个维度进行编写,其编写意图主要在于:其一,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翻译常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翻译的兴趣;其二,通过具体的语言翻译,尤其是“文学语言”的翻译,让学生初步了解翻译的基本方法;其三,通过对语言翻译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单元特点
作为跨学科学习活动,本单元教学需要着力于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中,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3.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建议如下:第一,在活动实施中,提供一些有趣的语言翻译的例子,要求外语比较好的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师生共同研讨、琢磨、品味,发现一些语言翻译的方法。第二,本单元教学要注意学科的整合,因为语言翻译能够有效地整合语文学习和外语学习,所以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尝试由语文老师和外语老师共同完成教学。
1.优势分析
(1)高二学生中英文词汇有一定的积累,中英诗歌阅读和写作均有所涉猎。高一、高二的《语文》《英语》教材均涉及到诗歌翻译和诗歌鉴赏的内容,学生已有中英原创诗歌经验。
(2)学生信息素养较好,能快速掌握学习活动中需要应用的信息技术。学生在使用网络搜索、平板电脑学生端学习、学习空间资源运用、个性化学习资源获取、课堂协同合作等方面较为熟练。
2.劣势分析
(1)学生缺乏在文学翻译方面的实践;对高端学习者而言,需要继续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和双语运用的素养。
(2)学生缺少跨学科学习的经验;学生需要合适的情境任务开展跨学科学习,提升其“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发展其运用跨学科思维来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理论学习、译本比较、作品“雅译”,使学生主动积累和梳理,了解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文学翻译标准,形成中英文翻译意识和语感,发展其运用双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法、讨论法、互评法,使学生获得在跨学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方面的发展,促进其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鉴赏、评价和原创诗歌,使学生感受诗歌翻译之美,提升文学翻译的鉴赏水平,逐步掌握表现、创造诗歌之美和翻译之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翻译经典诗歌、翻译原创诗歌,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认知对于翻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拓展文化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5.学习习惯和能力:通过中英文学翻译跨学科融合学习,使学生积极运用和调动双语学习策略,拓宽语言学习的渠道,促进其养成运用跨文化视野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使学生主动积累和梳理,了解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文学翻译的标准。
2.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诗歌创作和翻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一、前置学习(整体上采用翻转课堂设计)
1.预习指导:指导学生自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p98-100页《有趣的语言翻译》。
要求:圈点批注,简要梳理;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自主解决问题;提出疑问。
2.学法指导:通过学习空间发布微课,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中英文诗歌创作和翻译的基本方法。
3.合作指导:合理分组,小组讨论,进行选题、确定分工、创作初稿。
4.预习检测:自学完成后,学生在学习空间完成两道中英文互译版本比较的选择题。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完成知识体系的初步认知;学习微课,了解创作和翻译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为合作完成项目做好准备。)
【技术融合设计】
①网络学习空间(问题收集)——学生提交预习问题,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设计,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
②微课制作——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英文诗歌创作和翻译的基本方法。
③网络学习空间(数据采集)——通过预习检测,由希沃易课堂进行伴随式数据采集,利于教师初步掌握学情。
④平板电脑搜索——帮助学生查找资源,解决部分问题。
二、课堂活动
(一)导入(配乐,中英文导入)
【中文】古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歌数不胜数,中西方的诗人似乎对这个季节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在中英双语的视角下共赴一场“秋日诗会”。
【英语】Poetry Conference in Autumn —— Literary Translation.
【技术融合设计】
背景音乐——营造情境氛围,主旋律定调。
(二)学习任务一:翻译知多少?
1.Now, we have a quiz to check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Please look at your pad.
(教师发布3道选择题,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答题。)
预习检测题 |
①The Lord of the Rings “指环王”的译文用的“直译”法。 A 正确 B.错误 |
②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更合适英美读者接受的是: A.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戴维·霍克斯译) B.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 |
③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 A.力求其易解;保存原作风姿。 B.信(准确),达(顺达),雅(优美)。 C.意美、音美、形美。 |
【技术融合设计】
①希沃易课堂(选择题)+平板电脑学生端——技术平台数据的伴随式采集,辅助进行理论知识检测
②数据柱状图实时展示——答题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帮助教师针对性解决学生的自学问题。
2. 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的数据,师生互动解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情,适时使用“英汉词典”拖曳词条;擦除“蒙层”。)
【技术融合设计】
①英文单词卡(希沃白板英语学科工具)——运用工具软件,帮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学习习惯,辅助理解单词的文化意义。
②蒙层擦除——显示每个选项的解析,增加互动性和随机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明确“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文学翻译(诗歌翻译)的标准”。)
(三)学习任务二:雅译哪家好?
1.译本比较
(前置作业:两道选择题:希沃易课堂后台统计——课上直接调用统计数据。)
问题:下列诗歌翻译,哪种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①晏殊《蝶恋花》(节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A] (许渊冲 译)
Last night the western breeze
Blew withered leaves off trees.
I mount the tower high
And strain my longing eye.
I’ll send a message to my dear,
But endless ranges and streams sever us far and near.
[B] (龚竟浩 译)
Last night the west wind withered the emerald leaves,
Alone, I mounted the stairs
To look down the endless road.
I’m ready to send reams of letters and elegant notes.
But the rivers are wide, the mountains so high,
I do not know where to locate you.
②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节选)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A.把黄昏的大地吹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天怎能遥远?
B.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译本鉴赏
——师生诵读,根据翻译原则来鉴赏不同的翻译版本。
——备用【小贴士】
翻译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造。重“信”还是重“雅”?原作者和翻译者的创作目的如何平衡?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文学翻译有基本规则,却没有固定的答案。
【技术融合设计】
①网络教师空间(数据可视化呈现)——前置作业,希沃易课堂后台统计数据,课上直接调用教师空间的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反馈,针对性解决学生在翻译版本比较上的问题。
②地球气候带地图(希沃白板地理学科工具)——本来是老师备用工具,实际授课由学生自主运用地图,从地理、气候角度解读翻译的文化背景。
③对象拖曳——【小贴士】,作为知识补充的备用资料,需要时灵活拖曳展示,拓展教学容量。
3.方法归纳
问题:请同学们从以上案例中提炼: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规则。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和总结。
(思维导图+遮罩)
①结合语境理解:信【解释词义,精准用词,“炼字”】
②符合语言习惯:达【符合语法,形式顺达,“炼句”】
③契合文学表达:雅【雕琢文字,增加美感,“三美”】
④尊重文化背景:适【跨文化理解,尊重“文化差异”】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as well as using rhetorical device sometimes. In order to translate correctly, we should avoid taking the words too literally, and understand cultural diversity.
(教师板书:中英文+花朵图)
【技术融合设计】
①思维导图(希沃白板功能)——展示知识层次,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习得梳理和整合的学习方法。
②遮罩撤除——根据学情撤除遮罩,显示相关知识,增加互动性和随机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翻译版本的比较,更明确“信"、"达"、雅”三大原则在文学翻译实境中的具体应用和取舍标准。通过梳理、探究,整合归纳出学生自己在”文学翻译“上的个性化规则和共性原则。)
(四)学习任务三:诗会新秀场
1.学法指导
Please follow the guidance of the micro-video, and finish the group work.
(回顾微视频:《写诗和译诗》)
【技术融合设计】
播放微课——快速学习或回顾知识点,帮助掌握写诗和译诗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写诗译诗
请同学们根据文学翻译的原则,借鉴微视频中示例的方法,分小组,协同创作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并上传小组空间。
——学生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诗歌创作和翻译。
预案一【易课堂作业:协同创作,同屏技术】
预案二【手机拍照,link同屏上传,插入课件】
【技术融合设计】
①协同创作(希沃易课堂“课堂练习”)——分组协同创作,可以由小组成员分别使用平板电脑学生端开展分工合作,不同成员的成果均展示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网络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跨空间合作学习、多成果集中展示、问题的可视化呈现与解决,有利于教师即时获取学生学习数据,进行有效的学习管理,调整教学策略。
②同屏技术——利用希沃易课堂平台,同屏实时展示学生协作学习的内容、分工情况、作品完成进度,然后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
3.展示评价
①诵读(中英文,配乐可自选)
②解读(简要解读诗歌意蕴)
③评价(按照“雅译评价标准”本组自评、他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建议)
【技术融合设计】
①网络学习空间数据调用(希沃易课堂“课堂练习”数据)——可视化呈现小组活动成果,互动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②背景音乐——营造诵读氛围,呈现主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方法——创作诗歌——翻译诗歌——展示作品——评价作品“,让学生习得写诗和译诗的基本方法,积累经验教训,养成跨文化交流习惯,提升高阶思维。)
4.教师分享
老师也按照刚刚大家使用的写诗和译诗的方法,献上一首“秋天的诗”:《Autumn in Changsha(星城之秋)》。
Autumn in Changsha 林夕蜂 作 Climb the Yuelu Mount to enjoy the maple leaves; Wander in Juzi island to count the oranges. I hold no maples and oranges in my hand, But keep all the memories of autumn in mind. | 星城之秋 肖杨 译 跻登麓山兮枫林赏, 逍遥橘洲兮嘉后皇。 固执尤物兮掌中散, 秋归去来兮忆故渊。 |
【技术融合设计】
①动画呈现(希沃白板)——分时段、按顺序、动态呈现教师作品,增加互动交流,强化学法指导。
②背景音乐——营造诵读氛围,呈现主旋律。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雅译的基本原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原则创造出翻译中的文化之美。
Above all, wish that we can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Let’s enjoy its charm and create the beauty of culture.
三、课后延伸
1.根据课上提出的建议,各小组修改诗歌和翻译,第二次上传“网络学习空间”,供大家学习交流。
2.在网络学习空间投票,选出活动优秀作品和优秀个人(最佳创意奖、突出贡献奖、最美诗篇奖等)。
【技术融合设计】
①小组学习(希沃易课堂)——课堂的延伸,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升和反馈。
②投票(希沃易课堂)——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整体评价,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空间,延伸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二次修改、二次评价的习惯,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提供指导平台。)
设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