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9 《桃花源记》——“留白”之处显风流 集体备课大赛

李籽君
邵东县黄陂桥乡黄陂桥中学
初中
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人教部编版
  • 4168
  • 9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

    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

    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

    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

    积累文言字

    词知识,

    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

    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

    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也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作品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富有传奇色彩。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中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教学工具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初步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 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文言基础还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还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 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八年级学生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正是有待形成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 形成与培养。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 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 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 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 ,缺乏 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 和被动的接受, 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 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 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 颈”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掌握知识点“留白”。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留白”,比较“世内”“世外”两个世界。

    2.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留白”,比较“世内”“世外”两个世界。

    教学难点:品读、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方法

     

                                                                                                         桃花源记

                                                                                                                ——“留白”之处显风流

    言         意

    简         蕴

    意         隽

    丰         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源深处走去,

      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他,留给世人一个温暖的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东晋诗人陶渊明再度开启一段探访桃花源的旅程。

     

    教学过程

    )品“留白”,觅胜迹

        1.节课我们分析了桃花源目之所及,耳之所接的美,无一不带给我们心灵上的享受。桃花源还称得上是一个奇境,就隐藏在这句

        (屏显)“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思考:“叹惋是什么意思?(预设:感叹。)

              渔人对桃花源人详细讲述了什么?桃花源人在感叹什么呢?这种手法叫作“留白”,同学们可以猜一猜什么叫做“留白”?

             (提示:可以用组词法、扩词法、换词法理解。

        明确:(屏显)留白: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把话说完或说清楚,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可以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2.师以《资治通鉴》相关史料补“留白”。

        (1)我们不禁好奇,桃花源人得知了什么样的惊天秘密,都如此的感叹呢?想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翻开哪一本史书?在哪本史书里面能找到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文中给我留下了线索,渔人生活于东晋。老师翻开了《资治通鉴》,在这本书里面赫然看到了这样一话:

       (屏显)“魏人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

        (学生齐读,阐述自己的见解。)

        明确:燕子喜欢跟人类聚集在一块儿,在人类的屋檐下筑巢,但是今年的春天,燕子回来之后,却发现家园已荒芜,一片生灵涂炭。它不得不去林间筑巢。

           (2)生齐读:(屏显)时谷价踊贵,斗直五百,人相食,死者太半。

                             时关中饥荒,百姓相啖;加以疾疫,盗贼公行,模力不能制。

            思考:假设你是生活于乱世当中的这个渔人,目睹桃源内外的境况,你会怎么想呢?

            预设:我会想,如果外面的现实世界也是像桃花源这样,那该多好啊!

         3.生用相关诗词说“留白”。

         其实在我们学过的很多诗词当中,都有描绘战乱给人民带来疾苦的相关诗句。看到桃花源外的世界,你想到了哪些我们曾经学过的描写民生疾苦的诗?请同学们调用你的诗词积累,来补充生于乱世的渔人“具言”留白的内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4.对比诵读明“留白”。

         同学们在对“叹惋”的补充中再现了渔人世界的景象!接下来老师带来几句体现民生疾苦的诗句,我们在对比诵读当中,再次感受桃源内外的巨大的变化和差异。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给我们做领诵。在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感情基调,男同学要读得沉郁悲怆,女生(要)读得欢快明朗。

        屏显)对比诵读:

        领读(女):我看到桃花源里——

        全体(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领读(男):我见那桃花源外——

        全体(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领读(女):我看到桃花源里——

        全体(女):“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领读(男):我见那桃花源外——

        全体(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领读(女):我看到桃花源里——

        全体(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领读(男):我见那桃花源外——

        全体(男):“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师:桃园内外,两重天地。留白之处,尽显风流。言简意丰,意蕴隽永。(板书)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表达了自己对反对剥削战乱的愿望。这就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就是他内心求索的投射。

           (二)寻“留白”,醉陶情

        文中还有几处留白,你能找出来吗?

       【屏显】

            1.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3.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武陵渔人一次随意的自驾游偶然发现了桃花源,此后众人多次刻意地寻觅,却再也找不到了,几句“留白”就是在给人一种暗示:桃花源这个美丽而奇妙的世界是否存在?相信同学们和作者一样从朦胧飘忽的源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同样充满了对它的依恋与遐想。


    三、课堂小结

        【屏显】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王维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宋·谢枋得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佛语

        小结:也许美好珍贵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虚实相间的,可象征着美好的桃花源却一直是种在中国人新田的梦。对于我,对于你,对于他,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请你用上“留白”的手法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同样也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文章吧。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请你用上“留白”的手法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同样也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文章吧。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