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行省制度 集体备课大赛

黄益枝
明德中学
高中
历史
必修(上)
人教部编版
  • 307
  • 6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课标: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中的一部分内容。

    第三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历史,这是一个北方民族非常活跃的历史时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此时的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10课介绍了辽、夏、金、元四个政权的概况,特别介绍了几个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为后面几课的讲述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至关重要。

    本片段选择的内容——行省制是元朝在国家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个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课本上主要介绍了行省制的内容及意义,在此基础上拓展行省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教学工具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历史概念理解比较较浅,历史探究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对于学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可以弱化,适当补充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都城,行省的基本区划等基本信息,结合史实,帮助学生理解犬牙交错,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史料实证:精选多元化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形成新的历史认识的能力,增强学生以实证精神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学习,从史实方面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学生能够归纳元朝行省制的内容和特点,准确把握犬牙交错、权大不专等历史概念,认识行省制的创新性,理解行省制对元朝历史以及对当今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行省制的内容、特点、影响。

    教学难点: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影响,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塑造了中国。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近代日本学界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崖山海战是元灭南宋的最后一役,蒙元最终统一中国。其意指少数民族统治后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大地已断绝,你们能接受这种说法吗?

    「设计思路」:此处引用的史学观点有两个目的,一是产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通过对观点的简单分析,使学生对观点有个基本的情感判断,然后在本课的学习中利用史实,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说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过渡]为什么日本学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今天我们通过对元朝制度的学习来探究一下。

    【新课讲授】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建立元朝,随后1279年灭掉了摇摇欲坠的南宋,完成了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在地方管理上采用的什么制度呢?进入课题。                  

                                                                                  一、行省制的内容

    [过渡]:关于行省制的基本内容,大家在初中已经所了解,这里我们通过一段微课来快速的落实基础知识,请大家在课本上做好重点标记。(播放微课视频)

    「设计思路」:行省制的内容是属于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详细讲解的必要,采用微课的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在微课中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适当拓展,使学生意识到制度建设与民族关系处理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已经对行省制度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通过地图来加深理解。

                                                                                    二、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活动」结合元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探究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这幅图看不出来山地,但是有我们的两条母亲河,左上角是图例,我们可以看到虚线是省界线,我们图上有一个行省被称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这一名称,它位于黄河南面,大江北面。但它的区域延伸到黄河的北面和大江的南面(教师画出河南江北行省位置、南北跨越地方)大家知道这种划分原则是什么呢?(犬牙交错)

    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57页的“元朝形势图”,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设问1:什么是犬牙交错?

    设问2:除了老师所举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元朝哪些地方运用了犬牙交错?

    (此处引导学生注意与之前朝代的对比,比如唐朝;引导学生要善于利用地图)

    「学生活动」:“犬牙交错”是指:人为跨越山川与河流进行划界,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划界方法。

    学生上台指出犬牙交错原则在地图上的表现,比如湖广行省等。

    [过渡]犬牙交错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下面三幅图。


        东汉汉中区划       唐朝汉中区划      元朝汉中区划

    设问3:自西汉至元朝,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问4:汉中那里的地形是什么?

    「学生活动」:汉中由占益州和山南西道境内到由陕西行省与四川行省两部分组成;盆地。

    设问5:汉中在秦岭以南,肯定是划给四川行省便于管理,为什么会划给陕西呢?

    「教师活动」:给一个情境提示:如果汉中在陕西行省境内,四川行省长官有造反之心,有意起兵,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结合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划从东汉到元朝的变化以及汉中地区的地形,分析元朝统治者设计行政区划的目的,从而理解犬牙交错的作用。

    「学生活动」:皇帝可以直接派兵镇压,反之则需要越过秦岭大大增加起兵成本。

    所以使用犬牙加错这一原则有利于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

    「设计思路」: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犬牙交错这个概念又是学生最陌生的一个知识点,也关系到本课教学主旨的落实,因此这个内容主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突破和落实。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抽丝剥茧式的理解元朝统治者设计行政区划的目的,从而理解犬牙交错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落实过程中,反复使用地图进行辅助教学,既能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又能使学生对犬牙交错这样抽象的历史概念形成具体而准确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过渡]读图我们可以看出元朝几乎每个行省都使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来进行行政区划。其实直到今天,中国行政区陕西、河南和江苏等省的划分仍然是明显运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这也是今天我们学习这堂课所能感受到的学习历史的作用,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除了犬牙交错这个特点,元朝行省制还有什么其他特点呢?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从以下材料中深入探究行省制的特点,并思考这些特点产生了哪些作用。请小组拿出一张纸,将答案写在纸上。投屏探究

    材料一:中书省模仿唐宋旧制。行省则按照燕京、别失八里和阿姆河三“断事官”

    模式建立。元代行省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

    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行省制下几乎没有大的反叛。——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摘编自宋濂《元史》

    材料三: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为常设地方大行政区……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形成纸质的答案。如:材料一反映的特点是将蒙古族特点与承袭汉制传统相结合,作用是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材料二反映的特点是行省无诸侯之权,作用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三是两重性质,承上启下(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作用是继承和发展了郡县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教师活动」: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可以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收集部分答案投屏在多媒体屏幕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最后总结。

    特点:(1)蒙汉二元制(蒙古族特点与承袭汉制传统);(2)权大不专(受中央节制);

    两重性质,承上启下(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

    作用:(1)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2)平衡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设计思路」:犬牙交错这个特点由教师主导,其他特点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由学生自主探究,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又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史料的研读,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塑造了中国。在这个环节中借助了手机投屏的方式,实时展示学生的思考成果,更方便对学生的思路、分析和表达能力进行点拨,教学效果更好。

    「教师活动」:回到上课前日本提出的那个观点:崖山之后真的再无中华吗?我们从行省制度的作用来看,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的行省制度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蒙元文明,它并非取代了之前的中华文明,这个蒙元文明早就已经吸收了之前的汉文明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从社会影响角度来说来说,它对后世的中华文明发展也是影响深远的。所以这一观点自然不攻自破了。

    「设计思路」:此处再回到导入时引起认知冲突的学术观点,一个是首尾呼应,使课堂呈现更加完整;二来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情感到理性的升华,实现家国情怀方面的目标;再者承上启下,引出最后的小结,从而使得整堂课主线非常清晰。

    【本课小结】

    历史上历次的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的初期,都会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而伴随着对中原汉文化的毁灭与摧残,尤以蒙元,满清为甚,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因此被彻底毁灭,反而是强大的汉文化同化融合了这些游牧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那回到此时此地,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怎么样的?民族平等来之不易,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是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所以,中国各民族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平等,共同开创未来,共同来实现中国梦!

    「学生活动」齐读习语

    「设计思路」最后使用习总书记的这段话是为了点明这堂课的立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塑造了中国,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