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 集体备课大赛

邹争夕
南雅望城学校
初中
地理
八年级
上学期
湘教版
  • 1027
  • 43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中国的气候》这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三部分:气候的主要特征、多特殊的天气和多气象灾害。

        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本节课教授的《中国的气温》包含的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中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这节课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气候图表的能力。


    教学工具

        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气候的知识,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影响因素。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知识储备,掌握了较完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国气候的气温这一部分内容时,理解难度将会大大下降。

        不过,对于中国气温分布特征的学习,将会加大分析难度。通过判读1月和7月的气温分布图,归纳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成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进行全面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推导。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够严谨,不能进行知识之间的灵活变通与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难以有较完美的表现,需要教师恰当巧妙的引导与提示。

        气温的变化和差异如何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密切联系,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大范围、高密度的知识拓展,可以通过一些高清图片或视频资料来加强理解,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能说明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2.学会判读、分析等温线图,能初步学会分析我国冬、夏两季气温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中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归纳、分析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能够试着找出10℃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学会分析、判读等温线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冬季研学旅行活动

    1. “研学路线,随机选”活动——线路一:沙滩椰林(金元宝);线路二:东北雪乡

    2. 出行准备

    “冬令营 ”出行攻略策划:

      (师)提问:当同学们从长沙出发时所选择的衣服是什么呢?行李箱中会带走什么衣服呢?

      (生)回答:(略)


         阅读课本P32的图2-22及文本内容,完成第1-3小题

       

    1、请描画出10℃等温线,看看它大致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相符合?

               秦岭-淮河一线

    2、找出中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漠河

    补充: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1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

     

    3. 计算出1月份南北温差大小,并说出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特征。      

               相差40℃以上

       结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小组探究1: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①北方太阳辐射更弱;                                             ②北方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

                   白昼时间更短。

                                         

                                         ③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


             阅读课本P33图2-23,完成第1-3小题

     

    1、计算7月中国南北温差约是多少?

                  相差10℃左右

    2、说出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特征。

        结论:全国夏季普遍高温。

     

    想一想:找出中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并解释原因。

           青藏高原:地处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强调:全国夏季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补充: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小组探究2:为什么中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原因:北方太阳辐射更弱;

                                       南方白昼时间更短。

    教学过程实施

        通过以研学旅行为背景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制定旅行攻略,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采用分组抽取研学路线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让学生参与独立读图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设置小组活动,能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结尾的小游戏与导入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呼应。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在抽取研学路线的环节,一些动画和超链接的合理设置,使得学生置身情景更有参与感;在读图识图过程中,请学生上讲台描画0℃等温线比老师直接展示效果要好;对于冬夏季气温特点概括,此处合理的采用了蒙层。本来想利用投屏来展示学生读图情况的,但是因为故障未能使用上,这一点对于课堂稍显遗憾。

     

    教学创新

        通过以研学旅行为背景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制定旅行攻略,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采用分组抽取研学路线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让学生参与独立读图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设置小组活动,能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结尾的小游戏与导入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呼应。

        设置男女生大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展开,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引导而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更容易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并能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更有方向感,目的性更明确。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