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集体备课大赛

温建平
新田县第一中学
高中
历史
必修(上)
人教部编版
  • 911
  • 26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是从文化角度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史,学好本课对于学生全面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从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思想文化的新成就。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大放异彩。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在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同时,又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本课的时间跨度大,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阶段,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多元繁荣的一个阶段。从内容角度来说,内容杂但难度小,单纯梳理和展示都可以完成,但是单纯的知识堆砌枯燥也不能达到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我将本课设计成为主题探究课,更多侧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主题的理解。



    教学工具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书法、绘画、石窟雕塑,唐代诗歌、中外交流已经有了了解。因此,本课教学侧重之前未曾接触过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初中已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梳理其发展脉络,点明文化成就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变迁、制度变革、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成就的表现去认识其社会发展背景,探讨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优点: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本节课涉及到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等史事有些许了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薄弱,难以全面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对很多知识只是粗浅了解,缺乏系统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注意到文化发展、繁荣需要-定的时间进程。

    3.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4.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通过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本课结束后,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的表现及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


    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

         通过思想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条件学会使用唯物史观的哲学原理。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城的成就

    2.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程概况本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课堂容量大,在解释一系列重大文化发展成就时,文学艺术方面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比较复杂的思想发展成就,教师可以通过史料再现时代背景,让学生犹如身入其境,感悟成就及其体现的特点,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讲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从而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

    二、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5)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6)反佛教斗争

    ①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②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温馨提示】

    1、可以让学生归纳从汉武帝到唐朝时儒学的发展变化线索。最后指出不管如何变化,儒学仍然是官方正统的统治思想。

    2、可以让学生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佛教发展的原因,归纳反佛斗争的表现及影响。

    三、文学艺术

    1.历程

    (1)文学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②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艺术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

    ③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艺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②隋唐时期: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4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温馨提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材料,说明文学发展的原因,归纳文学发展的线索;用历史解释的方式,理解并说明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书法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代表;然后教师非常有必要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一些艺术作品的特点。

    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②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③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时期

    ①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②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④天文学: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⑤医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温馨提示】科技这一目录,建议教师分清历史阶段,简明扼要地归纳数学、农学、天文、医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就即可,不必过多展开。

    五、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2)日本的高僧空海、唐朝高僧鉴真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3)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温馨提示】教师首先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中外交流发展繁荣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归纳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最后教师再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归纳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三国至隋唐不同的时代特征对文化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带来了思想的活跃,中国文化在儒道佛等多元文化的激荡中走向深化,隋唐更是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开明、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与时代相映成辉的文化高峰。

     【教后反思】本课的内容共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共四个部分,其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着重的注意一下。因此,本课就是需梳理这四个方面在新时期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新情况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品及事件。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