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15 自相矛盾 集体备课大赛

刘姝
严塘镇高桥小学
小学
语文
五年级
下学期
人教部编版
  • 2090
  • 179
  • 举报

    恭喜你,回答正确~

    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您可以

    回退查看

    也可以

    继续播放

    • 课例教学设计
    • 听课笔记
    • 课例资源
    • 同课异构
    • 问题锚点
    • 跳转锚点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语文要素。《自相矛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选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课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首先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假如用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这件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卖者和围观者对话的场景。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以及卖者无言以对的尴尬模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并体会课文寓意。  


    教学工具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在学习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文言文本身有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需要架桥铺路等推动学生最佳发展区的脚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发展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事情的发展过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成语,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寓言故事的图片,学生说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1)请生说这些成语的共同特点(都出自寓言故事)

      2)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2、师: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板书课题,师带领同学书空课题,强调生字“矛”和“盾”的写法)

      (1)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并介绍作者韩非子。

      (3)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们想知道吗?咱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朗读视频,初步了解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请生说这篇文章和平时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篇文言文)

      2、师:有些同学看到文言文就害怕,你们可别着急,学贵有法。今天,我带来了一份“刘氏秘籍”,用上这份秘籍学习文言文肯定能帮到你,我的秘籍就是:读、译、悟、背。(读:正确停顿、流利地朗读。译:弄懂本文的意思。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背:熟读成诵。)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第一步——读。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堂课的教学中。)

      3、课件出示文章内容,学生自由练读。

      4、师:现在老师想检验检验你们的自读成果。(指名读、齐读,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之后再读和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第一步——读我们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咱们进行第二步——译。请同学们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哪些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生总结: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请同学们学以致用,再读课文,试着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1、教学:楚人有誉盾与矛者。

     过渡语)(课件出示图片)瞧,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

     (1)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请生翻译)

     (2)重点讲解生字“鬻”,指名读并说出它的意思,并询问是如何理解它的意思的?(借助注释理解)

      2、教学: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过渡语)师:既然是卖东西,当然是吸引的顾客越多越好,你有什么好法子吗?(大声吆喝)文中的楚人的想法和你们不谋而合,他是如何吆喝的?

      1)课件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指名读)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楚人到底是怎样推荐他卖的东西的?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等会请一个代表来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指名小组代表回答)

      3)教学生字“誉”“吾”的写法,请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同学们快速记住这两个字。(加一加:兴加言就是誉,五加口就是吾)

      4)引导生理解“誉”“吾”“坚”“陷”“利”这五个字的意思,进而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并总结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5)角色扮演,边读边悟。(引导学生读出楚人称赞的语气)

      (6)小结: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矛之锋利,盾之坚固。(板书:锋利、坚固)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及情感的好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朗读。学生对楚人对“矛”和“盾”的称赞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3、教学:其人弗能应也。

    (过渡语)师:是呀!矛如此锋利,可谓是“天下第一矛”。盾如此之坚固,可谓是“天下第一盾”。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听了楚人的称赞,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请生说意思)(男女赛读,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的语气读)

     2)情境创设

      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时

      一个老人捋一捋胡须,慢慢地走过来说——年轻人(引导学生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个爱凑热闹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过来,挤进人群说——叔叔(引导学生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个刚干完活路过这里的年轻人,拍拍楚人的肩膀说——兄弟(引导学生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小练笔

      师:是呀,人群熙熙攘攘,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现在请大家想象这些人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在练习本上。(请生回答)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水到渠成。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教学:其人弗能应也。

    过渡语)师:面对大家的质疑,你们猜猜此时楚人会有怎样的表现?(无话可说、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呆若木鸡等)(课件出示词语)

      师:这所有的词语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其人弗能应也。

     1)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引导生理解“弗”和“应”的意思,全班齐读。

     2)提问:孩子们,为什么这个人不能回应?(请生回答)

     (3)师生共同小结: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能都夸到了绝对化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所以无法回答。

     5、教学: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过渡语)师:这样一个故事,最后引发了人们这样的议论。

     (1)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师范读,教学多音字“夫”,生模仿读。

     (3)引导学生理解“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话的意思。(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4)师:同学们。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围观者中的一员,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楚人说吗?

      假设1:楚人,你不能随便吹嘘,故意夸大,否则就会像现在这样陷入尴尬的局面。

      假设2:楚人,说话做事都要事实求是,不能夸夸其谈。

      假设3:楚人,你这样说大话是不对的哦,说话做事必须前后一致。

      师:同学们,你们瞧瞧,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这篇文章蕴含的道理,完成了第三步——悟。现在谁来概括概括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板书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现在咱们还差最后一步——背。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将文章多读几遍,争取熟读成诵。(课件出示课文部分内容,学生背诵填空。)

    (四)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知识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你能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2、师总结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课件出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设计意图:让课文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五)总结课堂

       师:今天,我们运用了读、译、悟、诵以及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方法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方法积累下来,灵活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平时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出自于《韩非子》的其他的寓言故事。(课件出示)

     


    其他同步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问题:
      • 选项一

        设为正确答案

      新增选项
      正确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错误跳转时间:
      同锚点时间

      设置跳转锚点

      时间点:
      当前视频时间点
      提示:
      • 跳转一
        跳转时间:
      新增跳转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