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永州市信息技术网络名师工作室

小学
数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 主页
  • 主题资讯
  • 工作室课例
  • 互动留言
  • 工作室公告
  • 工作室介绍

修改主题背景

重新上传

建议上传:1200px* 220px的jpg、gif、jpeg、bmp、png、webp文件

当前位置: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分类:教学设计
发布:唐艳玲
日期:2019-11-13 11:57
阅读量:21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①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

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5、 聪明题:从广州到南宁的路程约1000千米,一辆长途客车从广州出发用了3小时行了3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长途客车还要行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南宁?

六、反思评价: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献爱心图片】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地震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1、学生思考后口答列出算式【出示课件】

6 × 2 = 12(元)

6 × 20 = 120(元)

6 × 200 = 1200(元)

2、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是什么?乘号后面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是什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呢?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课件出示】

(1)6╳2= 12(元)

(2)6╳20=120(元)

(3)6╳200=1200(元)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5呢?乘20呢?

5、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课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 ) 10×4=( )

8×18=( ) 5×4=( )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4)展台展示。

(四)整体概括规律。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课件出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课件出示】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2、【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灾区。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从金口河出发,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辆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课件出示: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60平方米 8米

五、拓展升华,继续探索。

1、【课件出示】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

(18×2)×(24÷2) =

小结:【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2、【课件出示】运用规律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3、【课件出示】观察这两组题,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渗透两个因数都变时积的变化规律)

3×10=30 8×20=160

6×20=120 4×10=40

12×40=480 2×5=10

总结规律:【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另一个数,积就乘(或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六、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快乐作业:练习九3、4题。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80 20×( )<82 40×( )<278

70×( )<165 30×( )<182 90×( )<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