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罗春华
- 教学感想
- 2018-12-22 23:17:10
数学教学看似知识点简单易教,但其实真正要让孩子们都融会贯通去掌握好却着实不易。这就要求咱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多看、多思、多想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才会有所进步。这里我就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备课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
1.翻阅相关的资料:
(1)看教科书。了解本课时的教学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看教师用书。教师用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包括遇到一些含糊不清的知识点都应以“教师用书”上的为准,这是我们备课必看的经典之作。
(3)看练习。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设计到一个什么样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借鉴本课时的一些相关练习确定。比如:教科书本课时后的相关练习、基础训练上的、一些经典教辅资料(5.3、学练优、练闯考等等)甚至本单元测试卷中涉及到本课时内容的题型,都可以看看。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可以加入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帮助孩子们理解本课时的重难点。
(4)看教案、课件。我们在备课时,不可能每课时的教案和课件都由自己一笔一笔的去写去做,这样也不实际。因此可以在一些网站借鉴适合的教案、课件进行二次修改(比如: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典型的巩固练习题等),然后再使用。用课件教学即可节省时间,加大课的容量,又比较直观易懂。
2.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
班级孩子普遍较好的,在设计上可以拔高些(偏向于优生的培养),班级孩子普遍较差的,在设计上更多要考虑到的应是浅显易懂,在此基础上适当拔高些就可以了。
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都感觉到数学越来越难教了,特别是面对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题型越来越灵活,要求孩子们对“知识点”综合能力的运用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只教“知识点”上了,而应关注到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其实大多数孩子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越小的孩子就越大。那么我们在教学上注意这几个问题:(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重视孩子,动手操作。(2)重视一题多解的思维引导。(3)给孩子预留充分的思考空间、时间。(4)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重视孩子动手操作
因为数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观念又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借助教具、学具,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们比较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大小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于在同样大小的纸上去画画、折一折,很直观的了解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谁大谁小?
又如:在认识长方体的点、棱,面时,我们一定要有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字面和图形上的理解。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去感知和认识长方体的点、棱、面,为后面学习其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好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要怕麻烦,需要使用教具、学具的一定要去用,能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去操作。
2.重视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而咱们有的时候往往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就只让学生说,一种方法,或直接给予学生最优的解题思路,而不给予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优劣之处的机会,这样长此以往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力。
3.练习设计要有层次。
我们讲的有层次,指的就是无论从题目的形式和难易程度,都要层层递进,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要顾及到一些优秀的孩子。不能因为孩子,普遍较差,而放弃班上的部分优等生,也不能因为普遍都成绩较好,放弃班上的后进生。
用心设计各种练习环节
学生的练习可分为三种:(1)课前练习;(2)课堂练习;(3)课外练习。
课前练习。
在内容选择上,可以收集学生作业中一些易错,不易理解,或必须掌握的题型(1~2道),在搭配几道口算,和1~2道笔算。让学生进行练习。
时间:老师必须在课前提前板书好,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内必须完成,所以布置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作用:起到一个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作用。
2.课堂练习
(1) 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要具有典型性,能够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的理解本课时的重难点知识。
(3)同时能与本课时的课外练习,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这也就是我前面讲到的,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去看看,当天的课后练习,是否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学生独立完成是否有困难?我们在课堂练习中有没有涉及到此类练习。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做调整,避免出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做的现象。
3.课外练习。
这里我主要想讲的就是家庭作业,对于我个人来讲,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是喜欢自己出家庭作业的,这样做的好处多多:
(1)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学生前面没有掌握好但又十分重要的题。(让学生经常练练)
(2)可以借鉴不同的教辅资料,选取有价值,形式各异的题,让孩子们多训练。
(3)可以把每日一练的计算练习加入到其中。
计算不能松懈。
计算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都要做到,计算人人过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班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1)计算教学情景化;(2)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3)勤加练习;(4)培养细心检查习惯。
(1)计算教学情景化。
所谓的计算教学情景化就是把枯燥的计算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轻松去理解算理,掌握好计算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买一本日记本要12元,买这样的15本日记本了多少钱?这里学生可以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先求出5本日记本要多少钱?再求出10本日记本要多少钱,然后加起来,就可知一共要多少钱了。这时再将解题过程抽象成竖式让学生去理解,就容易明确竖式计算的算理了。
(2)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对计算感兴趣,他们才会有要算和算对的欲望的欲望。这里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比如,玩开火车、出示计算题卡抢答,开展计算比赛等等,让孩子们慢慢喜欢上计算。
(3)勤加练习。
要想学生的计算过关,我们就必须做到多练、勤练。最好做到每日一练,这种练习可以放在课前几分钟,也可放在课外进行。有些老师,你准备的是计算本,每天清晨出几道题在黑板的角落上,让学生抽时间完成,可选组长,帮忙老师批改检查。也有的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每天出几道计算题。还有的在每节课的前一两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
(4)培养细心计算、验算的习惯。
可在班级建立一些奖惩制度,督促孩子们养成细心计算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验算。养成验算习惯的孩子,计算正确率都会高很多。
五、“单元清”很有必要去做。
“单元清”就是我们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把本单元一些重要的和易错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制成试题,然后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是很有必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这样做的好处是:
(1)可以查漏补缺,让我们真实掌握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愿意我们调整后一段的教学。因为平时的练习有很多都有家长和老师的辅导成分,而测试,反映的情况就较为真实。
(2)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测试习惯:比如测试中,要求孩子们要仔细审题,细心答题,抓紧时间,完成后还要进行有效的检查。长此以往训练,孩子们就会慢慢的养成一种好的测试习惯。(特别是1、2年级的孩子要多训练,这样就可避免在期末考试时出现做不完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