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图像说课稿
- 杨华波
- 工作记录
- 2021-07-19 16:24:38
二次函数图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这是我们湘教版什么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这七个方面一步步来分析说明。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说,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中学生心理认知的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二个层面是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
1、教法。
依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鉴于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的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运用课件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2、学法。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学生用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法,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特采取以下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然后总结出相似图形的特点;
2、充分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优秀教学资源。
通过注册、下载即可获得。资源包括教学的设计方案、教学的演示课件、教学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乐趣。根据教材内容,我首先出示2008年高考题第20题,以需要画y=2x²图像为引子,让学生画y=x²和y=2x²图像,进而比较这两个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切入,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y=x²与y=ax²图像的关系,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即二次项系数a决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由浅入深,下面让学生画y=2x²,y=2(x+1)²与y=2(x+1)²+3的图像并寻找它们的联系,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图像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出图像的变换规律:a决定开口方向、h决定左右平移、k决定上下平移。由于二次函数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考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初中毕业会考题目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从特别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做出y=2x²与y=2x²+4x-1的图像,再与课件上的图像对比并叙述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²+bx+c,先将其化成y=a(x+h)²+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²+bx+c的图像是如何由y=ax²变换得到的。在课本第42页例1(1)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含有参数的解析式y=a(x+h)²+k中,顶点坐标应是(-h,k),而不是(h,k)。所以,例1(1)中二次函数f(x)顶点的横坐标是4,即-h=4,h=-4,括号里面就是x-4(这里容易出错)。例1(2)中h、k的值是已知的,只需要确定a的值就可以了。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²到y=ax²,y=ax²到y=a(x+h)²+k,y=ax²到y=ax²+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
4、练习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y=ax²+bx+c中的a.b.c对图像的影响,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44页练习1—3题,请2位学生把自己的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上课时间有限,为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练习和讨论,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规范使用演草本的习惯。课堂上需要学生动手演练的地方不急于安排学生马上讨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整齐地写在演草本上,然后小组内四人相互交换进行打分,因为是在课堂上,打分标准要简单,我要求用30分的整分制。用时较短10分,书写规范10分,解答正确10分。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学生之间的三次竞争: ①看谁解的快、用时最短;②看谁书写的整齐;③看谁做的对。这个自己亲自做题和批改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题目加深理解的过程。打完分后,组织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探究,这又会产生学生之间的第四次竞争,看谁的方法简便,思维更严密。当然做题时有的学生会做的很快,可以让他们判断黑板上演示学生的解题得分情况,这也促进在黑板上演示的学生同下面的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演草本”,无形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考比较、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样每节课都有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长处,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跃起来。这样,成绩一定会慢慢提高,能避免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出现“考试什么都不会,考完以后什么都会”的情况,能纠正学生书写凌乱的通病,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每个学生能练就快思考、求准确、写整齐的能力。
5、思维拓展——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进一步提高。
6、小结反思。
引导学生反思,概括提高:
1.相似形的含义: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谈感受,不作一言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布置作业。
1.搜集具有相似形图案的实物;
设计意图:此作业是创新性学习的延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重点内容的再次表达,力求简洁性、概括性、美观性。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得到巩固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构想,如有不妥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